轩辕黄帝陵
商子雍
从西安市乘车北去,经煤城铜川,登上陕北黄土高原,行一百八十余公里,便可抵达黄陵县。
黄陵县原名中部县,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陵墓就在该县境内的桥山上,故抗日战争时期改为现名。据传,黄帝复姓公孙,后改姓姬,名评辕,号有熊,五千多年前,他就在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黄河中下游一带耕地养蚕,发展农副业生产,还带领手下大臣造文字、作干支、制乐器……是我们民族的文明始祖。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之巅,汉代又立庙于桥山西麓,宋时移庙至东麓。从此,这黄帝陵和黄帝庙,就成了几千年来一直为国人景仰的圣地。
来瞻仰黄帝陵的人,一到桥山,首先扑入眼帘的便是一片青黛——因为,桥山上有上万株古柏,树龄从数百年到上千年不等,元人张三丰“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寒玉露轻”的诗句,所写即是此地此景。桥山顶上的黄帝陵,高三点六米,周长四十八米,四周筑有一米多高的镂空花围墙,陵上古柏苍郁,鲜花竞放,陵正面一高大碑石上,刻有“桥山龙驭”四字,系出自明人唐錡之手。距陵不远,有一红柱绿瓦,四角飞檐,庄重肃穆的祭亭,亭中有一黑色石碑,上刻郭沫若一九五八年手书“黄帝陵”三字。伫立于祭亭之前,举目四眺,但见山势雄峻,松柏遍野,蓝天上有白云朵朵,山脚下有沮水潺潺,确是一处极为美妙的所在。
桥山东麓的黄帝庙,山门巍峨雄伟,上书“轩辕庙”三字。拾级而上,经过厅、碑厅至大殿,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上,高悬写有“人文初祖”四个大字的匾额,殿内供有纪念黄帝的牌位,牌位两侧陈列着有关史料。庙中珍藏着历代人士所立碑石四十余块,还有两株颇负盛名的古柏。一株是“轩辕手植柏”,高二十米左右,下围周长十米有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柏树;另一株名“挂甲柏”,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相传为当年汉武帝挂甲所致。这两株古柏,至今尚枝叶繁茂,毫无老态,引人遐思无限。
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鲁讯一九零三年留学日本,以诗言志时,就有“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朱德同志在芦沟桥事变后也曾慷慨陈言:“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本出中国,何以为人?”早在一九三七年清明节,林伯渠同志就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祭扫黄帝陵,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除多次拨款整修黄帝陵以外,又于一九六一年宣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于是,这里就愈发成为海内海外亿万中华儿女的神往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