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7月31日
第3版
03

妈妈啊妈妈

本报通讯员 黄卫平

“妈妈”这是个最普通而又最亲切的称呼。每当孩子们喊着妈妈,依偎在李英柯身边的时候,她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

七年前严冬的一个夜晚,二十六岁的李英柯顶住了世俗的偏见,千里迢迢从河南来到铜川矿务局李家塔煤矿,和年近四十的中年矿工王友习结了婚,成为四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妈妈。当时,最小的孩子才两岁,尽管孩子们对她十分陌生,甚至连“妈妈”也不喊,但当英柯留意到孩子们睡觉身下竟没褥子铺,数九寒天孩子还穿着单鞋时,她的心震动了:孩子们是多么需要母爱啊!

自此以后,英柯日夜不停地缝补浆洗,为他们添衣做鞋。两岁的小黑蛋三个月时就失去了娘,她把孩子搂在怀里,疼他,亲他。一天夜里,五岁的老二丽英病了,又吐又拉,英何把她送到医院,守在床前,端尿抓屎,几夜没合眼。慢慢地,孩子亲近她了,英柯终于听到了亲切的呼唤——“妈妈!”听着这亲切的声音,她的热泪涌了出来。

母子之情的融洽使英柯满怀希望。但她在无意中看到丈夫一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前妻得病时欠下的两千多元债务时,一下子懵住了…

为了孩子,为早日还清欠债,尽管矿上多次给家里救济,给她安排了工作,英柯还是经常下班后上山拾煤、寻野菜,精打细算过日子。孩子上学要书包,她从缝纫厂买了些便宜的剪刀布拼缝书包,还拼了几双花布鞋给孩子穿。平时,她把好饭菜留给孩子和丈夫,自己啃窝窝头。清苦的日子,她过了六年,终于还清了债。

李英柯欢乐了,然而,这欢乐中还掩盖着另一层隐痛。每当孩子们欢快地喊她妈妈的时候,她便更加思念留在河南家乡的亲生女儿燕燕。为了习友的四个亲骨肉,她和女儿已经三年没见面了。能有什么比抛下自己亲生骨肉更痛心的事呢?她终于咬咬牙回河南探亲了。当她抱起燕燕时,禁不住热泪直涌,骨肉情使她再也不愿分开。然而,儿子小亮从铜川来信了:“妈妈,怎么还不回来?我们都很想你呢……”,小黑蛋欢快的“妈妈”呼叫声,时时在耳边回响。她惦量了四比一的份量,安慰了孩子的姥姥,留下燕燕,毅然又回到了矿上。为了带好四个孩子,她怀孕后,作了手术。诚挚的母子情,使她忍受了一切重压。孩子渐渐大了,小亮工作了,家庭喜悦越来越多了。

春日融融,英柯接到家乡母亲的来信:“……寄给燕燕的裙子、鞋都已收到,勿惦记……”是谁寄的呢?问丈夫,丈夫摇头,李英柯纳闷了。直到星期天小亮休班回家才揭开这个谜,原来是懂事的孩子悄悄地寄给异父妹妹的。小亮还恳切地说:“妈,我们把妹妹和姥姥接来吧,一家人分两地,多不好!”其他四个孩子也都围过来:“妈妈,把妹妹、姥姥接来吧!……”

李英柯流泪了,过去,她为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操劳,现在,她为当好了一位“母亲”享受着应有的欢乐。

年底,英柯带着小亮和黑蛋回到河南老家,把姥姥和燕燕接了回来。现在,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成为一个胜过血缘关系的新型矿工家庭,被树立为矿上的“五好家庭标兵”。去年,李英柯受邀请,列席了中国工会十大。

过去,李英柯用慈母之心温暖了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现在,她又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更多的人,替伤病员理发,照看有困难的家庭和孩子,被树为煤炭系统“心灵美的模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