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10月26日
第4版
04

忘了的和忘不了的(散文)

延安 浏阳河

据说古代有位皇帝,儿时家贫,落难逃荒路上,偶受一村妇恩施,吃得一顿饱饭。那饭竟是质量极其低劣的麸饼。然而他却大口大口地吞咽,吃得很香甜。后来,他坐了龙庭,日日山珍海味。起初,倒也觉得可口,久而久之,便味同嚼蜡。一天,猛然想起村妇,想起那顿饭,算是有恩必报吧,好不容易将那位村妇宣进了金銮宝殿,令她再做一顿麸饼供自己品尝。孰料麸饼呈上来后,居然噎在喉咙上怎么也咽不下去。通过村妇的一番解说,这位尊贵的皇帝才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饿了糠也甜,饱了肉还嫌。”

这是忘了佳肴忘不了麸饼的事。生活中,有时竟还有这样的奇迹:大事逐渐淡漠,小事耿耿于怀。

十年动乱中,我在某工厂当宣传干事。刚走出学校门,还是个“雏儿”。或许是出自年少气盛,涉世不深,还没学会明哲保身的缘故吧,也或许是受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蛊惑吧,总之,对眼前事往往颇感不平。不平则鸣。无杀鸡之力的秀才,那鸣便不过是有时和一伙小青年海阔天空瞎议论一番,有时则凑得几句歪诗,明知根本发表不了,也还敝帚自珍,认真地抄在笔记本上。

没料想我的这些越规行为居然被个别具有高度觉悟的“革命造反派”发现了。本来就是个“臭老九”,又兼舞文弄墨,反对文化大革命。于是,大批判加身了,我成了一条“牛”,一个小“鬼”。

说实话,那批判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时至今日,却几乎全忘了。是不是因为看到别人——特别是我们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受的苦更多一些呢?我不知道。

就在厂里为批判我而在大批判专栏里特意发表我的反诗反词后,我在无意中发现,公然有三三五五的学徒工、文学爱好者在抄这些诗词。开始,我还以为他们在准备批判稿。后来,才知这些人并非恶意,竟还是出自喜爱,抄来阅读欣赏。这也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了。虽然挨了批判,作品却发表了,又找到了阅读者,找到了文友,真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幕,我记忆特别深。不知为什么,至今眼前仍能浮显出抄诗者的形象。听说尔后,他们中还有成了作家的,这更令我万分欣慰。

永生忘不了我的友人、我的知音、我的年轻工人兄弟们啊,你们现在正在干什么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