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一与吹牛
张宏斌
“报喜不报忧”这话听的已很是不少了。直白说,其中无半点褒义,端的是一个眨义词。但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者却临危不惧,照旧一味地将喜报上去,把忧藏下来。窃以为倘若工作干得出色,真正有喜可报,自是一桩美事。君不见报喜之日,众人红光泛面,载欣载奔,一路吹打过去,喜气洋洋,似这等好事,谁人乐而不为?然天地间的事总有不顺利的一面,如果工作没搞好,到了多忧少喜,甚至无喜可报之时,又当如何?我想还是有甚报甚,实事求是的好。不过俗语讲:“话好说,事难做。”“有甚报甚”,虽寥寥数字,可对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者来说,却委实是一件十分“妈妈的”事。既无喜可报,又断不肯报忧,那只好另辟一条蹊径——吹牛。前不久《人民日报》登载一事,某地区粮食生产明明没抓上去,但主管人谙于吹牛之道,缩小生育数字,夸大粮食产量。如此一来。人均口粮自然就升上去了。孰料,就这一招,他们硬是把先进地区的桂冠摘了过去。
艺高胆大的吹牛之流都大底有一套理论的,这便是吹牛不冒风险,信口吹去,大开大合,怎样吹都不过分。进一步讲,如吹得好,再遇着好大喜功的领导,自是加官可期,进爵有望。退一步说,万一肺活量过大,气儿运得过猛,不慎将牛皮吹破,那又有甚要紧?既不上税,又不犯罪。或进或退,都可无忧无虑了。然而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浮夸之风在历史上给我们带来的灾难还小吗?希冀吹牛大师能改弦易辙,把吹牛的心计和气力放到搞具体工作上去,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