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口技大师李乃乔
本报记者 田永祯
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豪华的剧场。
舞台上,一位中国口技演员,正在作精采的表演。他的嘴里,时而发出虎啸龙吟、牛叫马嘶的声音;时而发出鸟叫蛙鸣的声音;时而又发出电子琴、电吉它那婉转悠扬的优美旋律……人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望着他那张神奇的嘴,惊呼道:“了不起,中国人!”
这天晚上,他一共返场十一次。每个节目演毕,剧场都会掀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喝采声。这个中国人,就是远洋文工团的口技大师李乃乔。最近他来西安演出,记者有机会在后台采访了他。
记者开门见山地问:“你是多久开始从事口技艺术的?”
这位四十四岁的口技大师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魔术、口技,早在上小学时,就拜天津杂技艺术家陈亚南为师,以后又拜画眉张、沈君和孙黎为师,开始迈进魔术、口技的大门。此后,在表演实践中,他深深感到,魔术道具多而沉重,不如他“一张嘴巴一台戏”的口技,于是转而专攻口技表演艺术。
“要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洒下几把热汗是不行的。”李乃乔回忆说。为了学艺,他面壁而练,到大自然里练,甚至蹲在厕所里练。终于攻下了这一独特的技巧。他在森林里学画眉叫,一群画眉也跟着鸣叫起来。展翅飞到他附近的树上。他在一家医院厕所学婴儿叫,人们以为产妇将小孩生在了厕所,急坏了医务人员……
“听说你对传统的鸡鸣狗叫式的口技进行了改薛?”记者问。
李乃乔沉思了一会说:“口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但也有个推陈出新的问题。”他一面吸取各种现代音韵,如黑管、电子琴、电吉它的声音,一方面又将口技溶于一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使口技表演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正因为李乃乔敢于走自己的路,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他创作的《愤怒反击》、《欢呼十二大召开》、《女排夺魁》,不仅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而且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十年来,李乃乔的声音响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和边防海岛,他的脚印留在印度、波兰、坦桑尼亚、巴基斯坦、捷克斯洛伐克等异国的土地上。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九点,他握着记者的手说:“今晚十二点,我得乘车赶到郑州,明天参加那儿的演出。”是啊,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这样:为了把艺术青春献给时代和民族,他们总是风尘仆仆、脚步匆匆地从这一个舞台,奔向另一个舞台……
刘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