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3月29日
第3版
03

招生启事随想

王旭 赵英

日前,笔者见了这么一列招生启事:“本校将举办现代化企业管理干部学习班,面向社会招生,名额不限。凡交纳学费四十五元者,免试入学。学期二十一天。半天上课。学习期满,发给结业证书。教材自备,食宿自理,欲报从速。”明眼人一看,便知办学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然而,一些招生启事的措词还堂皇得很呢!什么为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呀,什么愿作您的良师益友呀,什么自学者的福音呀……此外,还有心理的攻坚战:你想师择名流吗?启事上的讲授者都是挂了头衔的,有经济学家,有作协理事,有民乐权威、名字排了一大串,阵容整齐而强大;倘若你是文学爱好者,启事还许愿在先,习作优先发表,稿酬丰厚,结业后吸收你为作协理事。总之,不爱白菜有豆腐,不怕你不来。

来则来矣,来的效果又如何呢。一位青年讲,他上了三个月的文学讲习所,每天驱车三十里,终于记住了老师的一条反复教导:散文乃另一种文体也。散文贵在“散”。青年之求知,似幼鸟嗷嗷之待哺,散文贵在散字固然不错,但是怎能三个月只在一个散字上徘徊呢?!说穿了,某些“导师”的目光恐怕只是射在青年腰包里的东西上了。我们并非耻于言利的古君子,只是想说,既然办学当导师,就应老老实实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切实起到授业解惑的作用,切不可把招生办学当作赚钱的手段。所以,在此奉劝好学青年一句,对于冠以各种美名、许以各种良愿的学习班、进修班、业校、艺校等,一定要看看它的实际,切不可一看是招生的,就赶紧交纳学费,让人钻了空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