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九
姜淮超
“三”与“九”这两个数字看似平常,但仔细揣摩比较,就会发现它们非同一般。
在古代,“三”常常不用做实指,而是“言其多也”。例如《诗经?硕鼠》中“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战国策?赵策》中“鲁仲连辞让者三”;《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等。其中的“三”即“多”意。古人对“三”的这种用法绝非偶然,“三”这个数词确实还有其特殊的地位哩!文字方面,三人为众,三点为水,三木为森;军事上,三人为组,三军即全军;几何学中三点定一平面。“三”在“一”至“十”的整数中达到了最低程度上的多。看来,从“二”进至“三”,发生了近乎质的飞跃,到“三”即可为“多”了。因此,刘备三顾茅庐就足以反映他求贤至诚之心,宋江三打祝家庄亦可充分表现攻打多么不易。魏蜀吴三个国家,便形成了互相牵制的鼎立局面。
“九”是由三个“三”所组成,自然更为“多”了。但“九”的作用显然与“三”不同。古人常用“九”来代表一种多的极限。例如“九重霄”,“九泉”,“九死一生”,唐僧取经遇“九九八十一难。”“九”所以被用来表示多的极限,是因为“九”达到了“一”至“十”整数之内最高程度上的“多”,离“十”只有一步之差了。但如果进到“十”,就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十”又是更高层次上的“一”。“九”的特定意义便不复存在了。
“三”与“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正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说道:“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古人对这两个数字特殊性的认识,可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