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小议
西安 未名
文人相轻的恶习,大抵历史久远了,要不然,曹丕也不会为此慨哎的。可慨叹归慨叹,相轻却还是相轻,代代流传,恐怕也属于“改也难”之列吧、虽有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大声疾呼,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这种流弊甚至作过一番扫荡,但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故尔时至今日,文人相轻的恶习,仍在一些人的身上得以表现出来。有的人或者是出过一、两本小册子,写过几篇文章;或者是演过一两出戏,拍过一两部电影:或者是唱过几首歌曲,灌过儿盒磁带;或者是连这一切都没有,仅凭一副名士派头,就自以为有了傲视别人的资本。于是,今天看不起这个,明天看不起那个;于是,躲进袖珍象牙塔,尽情自我欣赏;于是,飞长流短,动辄攻讦不己:于是,“清白”的文坛,就发生了诸多不愉快的事情……尤有甚者,有的人还要以“青年导师”自居,企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不大不小的脚印……这已不是目中无人,而是目空一切了!
这种文人相轻的恶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是腐朽的剥削阶级意识的反映。令人可悲的是,这种封建主义的东西,有的人不但恨不起来,骂不起来,甚至舍不得,抛不开,简直象贾宝玉脖项上挂的那块“通灵宝玉”。其实,群众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傲慢和冷漠的态度。他们所到之处,群众多是敬而远之。在他们工作的单位、部门,他们往往成了一些“小霸王”,顺者昌,逆者亡。久而久之,他们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论起才华和造就,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大概超过郭沫若的,还不多吧。郭沫若尚且谦恭自问,锐意求进,而我们一些人究竟有多少骄傲的资本,还要以此傲视别人?郭沫若在悼念鲁迅时,曾说过“大哉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希望在鲁迅之后,出现“无数鲁迅”,而我们一些人却唯恐别人超过自已,即是有一个“小鲁迅”,也千方百计地使之夭折……这实在是文坛的不幸!
但愿我们一些人能从郭沫若悼念鲁迅中得到启示,不再文人相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