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10月25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黄土地》故事梗概 “黄土地”欣赏随笔 《黄土地》不足取 “土”的魄力 图片新闻 朝阳 图片新闻 有感于“眼睛保健器”问世 葡萄熟了 中秋诗会韵味浓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黄土地》不足取

范雕

影片《黄土地》公认是一部探索性的作品,但探索的方向应当是艺术性上的更加优美,而不是逻辑上的推理;是力求有丰满动人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对于某种专题例如祖国文化以及民情风俗的追溯。探索的结果应当是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以情动人,而不是某种概念的图像和意念的注脚。但看过《黄土地》之后,很容易使人忆起电影史上早期先锋主义那种从理性出发的图形舞蹈式的形式上的追求。由于这部影片在总体上的意念化倾向与单纯主观情绪的表现,因而就不免有“思想大于形象”,“形式高于内容”的感受。不少观众觉得影片干巴巴看不下去。不能不说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正是由于从这种意念出发,因而在影片中用了过多很少运动的“死镜头”,有意强调情节的呆板单调,视象的呆滞一律,人物的愚昧呆痴。加之节奏的缓慢,令人感到整个影片只是感觉的符号而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写照,影片中的边区人民,甚至比在封建社会里的人还落后。父亲的麻木,毫无父女之情,憨憨的迟滞近乎白痴,翠巧则对旧的习俗很少反抗,而作为共产党代表的顾青,似乎对于人民的灾难毫无作为,至于群众的落后与无知,到了“祈雨”一场几乎达到顶点。当他们高呼“海龙王下甘雨,秋风细雨救万民”以及群众奔跃的场面,确实不乏一种力感,但那是迷信的力置。影片中虽然有大腰鼓一场以表现革命的热情,也确实有一种爆发的力度美,但由于同影片情节无关并游离于故事之外而同影片的格调不相协调。

影片用了许多不容易为人理解的单调镜头与呆板的构图,据说这是西方电影的新手法。当然吸取国外的电影技法无可非议,但必须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并且要首先顾及民族欣赏习惯,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少内行称赞好,但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艺术,只有少数人寥寥几下掌声又能如何?好影片应当雅俗共赏,流存永远。上海一些电影摄影师在座谈《黄土地》时,有人明确表示是不拍这类影片。这不恰恰是这种探索并不成功的一个佐证么?看来《黄土地》并不足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