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话蟋蟀
我国民间,向有秋令斗蟋蟀自娱的习俗,称为“秋兴”。
蟋蟀能鸣叫,所以有“吟蛩”的美称。秋后天气渐凉,蟋蟀鸣叫之时,正是人们赶紧织布、缝制御寒衣物之际,因此,古人又称之为“促织”、“纺织娘”。但不是所有的蟋蟀都能鸣叫,雌蟋蟀,又叫“三枚子”或三尾子,终身是哑吧,只有雄蟋蟀才能鸣叫。蟋蟀的鸣叫不是从口腔里发出的,而是通过它的翅膀振动发出的声响。
由于蟋蟀能鸣善斗,在我国,早在距今三千年前,蟋蟀就被人们列为观赏昆虫了,《济公斗蟋蟀》的故事,在我国己经妇孺皆知,《诗经》上有“蟋蟀在堂”和“十月蟋蟀”等句,可见记载之早。后来,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人们就饲养蟋蟀以“听其鸣”、“观其斗”了。从宋宣和年间到明正德年间,斗蟋蟀的玩艺,多次在宫廷大肆流行。而以斗蟋蟀来进行赌博,则始于唐朝,到明代己成风气了。
捕捉厮斗蟋蟀,须在处暑至白露期内,如捕捉过早,蟋蟀因未得天地自然之精气,因而难成“将军”。在我国,广东蟋蟀比较勇猛善斗,它也是港澳市场上一种很受欢迎的商品,据说,出口一只打斗能力强的蟋蟀,可换回一头猪的外汇。著名的粤北“正江蟀”和“关公”、张飞”、“赵子龙”蟋蟀,一只可卖上百元。
蟋蟀不仅可以观赏,还可入药。蟋蟀性温、味辛咸,具有利水退肿、解热之功,对膀胱神经麻痹或输尿管痉挛都有疗效。所以被《中国药用动物志》收在其内。《日本药理学杂志》也曾有过用蟋蟀提炼药物治疗人类某些疾病的文章。
蟋蟀作为艺术形象,在许多诗词里,大多把它作为“秋声”的代表。而斗时观其勇,闲时听其声,更是情趣无穷。但是,对农作物来说,它咬食农作物的根、茎、叶等,确实是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