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继母的楷模
刘隆有
常听人说:“继母好的少”。这在视子女为私有财产的旧时代,可谓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近读史书,发觉即便是在封建社会,也仍有一些嵌崎磊落的女子,身为继母,却能正确对待自己亲生和丈夫前妻所生子女,她们,可谓古代继母的楷模。
晋人郑休继妻石氏,“少有德操,年十余岁,乡邑称之。既归郑氏,为九族所重。”郑休前妻遗下一女,时年尚幼。另外,郑休有一妾生弟,年龄也小,郑休父亲临终时,遗嘱郑休,让他把这弟弟扔掉。石氏劝阻了郑休。为了抚养好小弟弟和郑休前妻所生女,石氏九年之中,几次三番不生育孩子。
金哀宗时,有蒲察明秀,为完颜长乐继妻。完颜长乐前妻柴氏遗一幼儿,蒲察明秀“抚育如己出”。时逢崔立之变,蒲察明秀为不受辱,准备自杀。死前,唯以柴氏所生幼儿为念,与家人诀别时,再三叮嘱:“汝等惟善养幼子。”
如果说,身为继母,当自己还没有亲生子女时,尚比较容易正确对待丈夫前妻所遣子女,那么,在自已有了亲生子女后,厚谁薄谁,就很不好处理了。这时候,继母之心,是光明公正,还是狭隘偏颇,也就最能看清了。
清人高学山继妻王氏,嫁高学山时,学山前妻遗下四子,全都很赢弱,王氏“鞠育甚至”,四子深受感动。“长子病且死,泣语申母恩,愿再来为母子。第三子病,亦如之。”后来,王氏孪生二子,对学山前妻子仍一视同仁,亲自“教诸子读书,择友有法度”,诸子因之皆名著一时。
然而,最难者还不在此,而在于一片至诚,却往往被顽固的偏见所误解,即俗语所谓“好心没好报”。
东汉时期,陕西汉中有个李穆姜,嫁程文矩。程文矩前妻有子四人,李穆姜生子二人,穆姜皆深爱之。程文矩死后,其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有人对李穆姜说:“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穆姜回答说:“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一次,程文矩前妻长子程兴得了重病,穆姜“侧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深矣!’”四兄弟悔恨难已,遂同至县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在李穆姜的教育下,这四兄弟遂“并为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