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梨园·梨园弟子·梨园戏
李凤山
梨园,是唐玄宗时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因地点在禁苑梨园中而得名。
唐初,梨园只是与枣园、桑园、桃园等并存的一个果木园。园内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以供帝王皇戚饮宴游乐享用。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
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苑。”唐玄宗是一位音乐家,他继位后,于开元一年(714年),选定长安光化门外的禁苑梨园为乐舞、戏曲活动中心,以培养选拔乐舞人才。从此,梨园就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音乐、舞蹈、戏曲艺术学校。嗣后世人便把文艺团体称为“梨园”,而通称乐舞艺人为“梨园弟子”。
梨园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保留了不少古南戏剧目、音乐及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誉称。
梨园戏历史悠久,是宋元南戏的一个支派,多流行于福建省晋江、龙溪、厦门和台湾省的闽南语系地区,亦深受东南亚华侨的喜爱。梨园戏有大、小梨园之分。前者又分上路、下南两个流派。上路唱腔刚劲淳亮,表演风格较古朴,剧目有不少是宋元南戏的孤本,如《王魁》,《赵贞女》等;下南唱腔明快、利落,富于生活气息,剧目有《苏秦》、《李亚仙》等。小梨园又称“七子班”,多为载歌载舞形式,唱腔优美抒情,剧目有《陈三五娘》、《吕蒙正》等。梨园戏为曲牌体,以福建南曲中的“曲”为主要唱腔,并吸收了民歌小调和其它剧种腔调。演唱形式有独、对、齐唱和帮腔等。去年应文化部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京为首都人民还演出了传统剧《李亚仙》和现代戏《枫林晚》,使首都人民再次欣赏了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