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焉能创新
屈超耘
这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跑了不少地方,驻脚之后,免不了要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然而,在我徜徉于名塔大刹古阁奇楼饱受眼福的同时,却惊异地发现。不少名胜古迹在今人的手中竟然“创新”了。
武昌的黄鹤楼,名闻天下,它和著名的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而称冠,有天下奇景之称。此楼原是三国时东吴修于长江边的黄鹤楼矶上,作军事瞭望用。尽管历代大诗人留有不少吟咏它的诗,如崔颢昔人己乘之章,李白故人西辞之篇。但从史料上看,该楼的驰名和地理位置、构筑精巧和文人登临吟咏有关,并不依靠规模的宏大。然而,新修的楼竟是一座高可摩天的巨物,其高度比岳阳楼、滕王阁要高出近一倍。居冠确实是居冠了,却一点不像原来的黄鹤楼了。我问一工作人员,何以把楼修得没有老样,答复得很干脆:创新。
陕西兴平的杨贵妃墓,我从小就熟知。而且记得一首无名氏的诗作:“马嵬坡前草凄凄,世人不知骂贵妃,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解放初我曾去过那里。残墓断墙,在夕阳的照映下,确实有一股草凄凄的味道。联想到杨玉环当年被白绫绝命的情景,不由人流出几滴同情的泪水。是呵,大唐运衰,难道竟是一妇人所致吗?然三十多载过后,去年我再度去游览,不觉吃了一惊,贵妃基变得洋气和典雅了,一点没有草凄凄的意境。不用说,这仍然是创新。
创新虽然是个好词,却自有其质的规定性。如果不看对象,胡乱创新一番,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起副作用。在名胜古迹的整理上倒是“整旧如旧”“恢复原貌”为佳。请这样设想,如若把黄鹤楼修在旧址附近,修得接近原貌,尽管没有现在的富丽堂皇,然而,一登斯楼,就会令人想起古代鲁子敬登楼望敌的故实;就会触景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现在,楼高了,出新了,却和历代诗人所写的相悖了。这岂不是事与愿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