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8月11日
第3版
03

“诽谤” 的出处

井谷射

我好像记得,诽谤两个字,本来是专门用于臣民议论皇帝或国君的,现在似乎普及下移了:几提供了关于任何人的不实的材料,都可以叫做诽谤了。于是想考考古,查一查这两个字的出处。

“谤”字单独用,最早大概是在《国语》和《左传》里,是个好字眼,指普通老百姓对皇帝、国君提意见;“诽谤”二字连用的最早出处,是《史记·孝文本纪》中,汉文帝讲的一段指示: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汉文帝不赞成汉代法律中的“诽谤妖言之罪”,这一条,认为它堵塞言路,坚决主张去掉。这个皇帝很有点听意见的气魄。查“诽”字,据《史记·平准书》所附《集解》,解释为:“非上(皇帝)所行”就是对皇帝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看法,与“谤”字的意思略近。

那末,诽谤之木又是什么东西呢?据《集解》、《索隐》诸家注,诽谤之木就是立在皇宫前桥旁边的一根木头柱子,木柱上钉一块横板,像今天课堂上可以写字的黑板一样,专门给普通百姓在其上书写皇帝政治上的得失,以供皇帝参考的。据说这是帝尧时开始的。又据郑玄的解释,后来皇宫门前的华表,就是“诽谤之木”。哦!惭愧惭愧,我多次到天安门玩过,而且在戒烟以前,也常吃几包中华牌香烟,不知道华表却原来就是诽谤之木,只把它当做一种很有气派的景观,失敬失敬!

不管怎么解释,诽谤二字,在汉文帝时,总是好字眼。

那么,什么时侯它才变成坏字眼的呢?据《史记·乐书》说,汉武帝征大宛国,得来了千里马,写诗纪盛,他手下有个直臣,叫做汲黯的,提意见说,得到千里马这样的小事,皇帝自己写诗配乐为歌,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影响都不好。丞相公孙弘马上拍汉武帝的马屁说:“黯说(汲黯)诽谤圣制(皇帝的作品),当族(全族抄斩)!”当然,当时的汉武帝还算好,没有杀汲黯。 

汲黯提意见,不免有些上纲上线,但是公孙弘这样的丞相,实在也叫人很有些汗毛凛凛的。由此可以证明,汉武帝确是恢复了诽谤罪的。自此以后,诽谤就变成坏字眼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