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在哪里
西电公司职工医院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郝振宇 王仓盛
初到西电公司职工医院采访,心里便涌现出一个疑问;魏忠秀仅仅是西安市第四建筑公司动力站的一个小技术员,何以能搞到那么多名贵滋补药?得到的答案是:人情。
然而,随着了解情况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感到问题的答案,远非“人情”二字所能解释……
酒翁之意在钱
今年5月1日,西电公司职工医院同中药房正式签订了承包合同。
作为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好几个年头的一种改革形式,原也算不上什么新鲜。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份承包合同墨迹未干,作为开场的头三脚,却是源源不断地购进大量营养滋补药品。
据中药房承包负责人讲,从5月初起,中药房一下子进了8.8万元的营养滋补药(注:医院有些人不同意这个数字,说是不下30万元)。消息不胫而走,一向因品种短缺而显得萧条的中药房,刹时“热闹”了起来。据说那段日子前来取药的“患者”几乎天天排长队。有几位目睹者向记者追忆当时情形时说:“那时候取滋补药的简直成了风,大包小包的往外拎。”
有中药房承包负责人王炳文向记者提供的数字为证(注:不确切也不要紧):5月1日至8月27日,中药房发售药物成本额近36万元,比去年全年的发售药物成本总额还高出半倍多,接近他一年的承包总额,其中营养滋补药就发售了7万多元。
记者曾问该院一负责人,为什么要进大量营养滋补药,他回答说,医院有职业病房;晚期癌症的病人和工伤病人抢救时需用。
不错,医院有职业病房,国家卫生部也明文规定,在危重病人抢救期内或治疗公伤人员所用的营养滋补药可在公费中报销。但这家医院的职业病房能有多大用量呢?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怪事种种
药房的门庭若市,给医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遭殃的自然是国家便也顾不上了。这“自由”的氛围里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惊诧的怪事。
一怪,药剂师对处方不审查了。大处方、超限处方(对药量及费用的限制)、“人情方”等在这里畅通无阻。自费药处方大多也不注明“自费”,“自费”图章自然闲了起来。
二怪,护士替患者拿“滋补药”的多了(注:护士给患者拿药本属正常,此时却显得不那么正常了),拿药的量也大了;患者替患者拿药,有的旅行包都派上了用场。
三怪,以“羊”易“牛”药房没有处方上的滋补药,只要价格差不多。便用别的顶替(注:医院又赚了差价钱)。魏忠秀的那些药品中的两袋4000粒润喉片,成箱的常用药盒就是这样从药房里出来的。
四怪,雁过拔毛。患者来药房取滋补药品,发售的人从中截留上几包或要上几盒是也。魏忠秀对记者讲,她有一次让大夫开了人参蜂王浆的处方,取药时说没有了,药房便用10盒“男宝”替代。药尚未挨手,有七盒就分别到了一男一女的抽屉里。
几句闲话
“这些事怎么没有人去管呢?”记者问承包人王炳文。
“开始,我还制止过,但制止不住。那时简直乱套了。”他这样回答记者。
“药房的有关规定你知道吗?”
“《全国医务工作条例》中讲到了,我以前没有见过,只是在魏忠秀的药品问题出来后,领导才从图书室里找出来复印过,9月2日我才看到。”
“医院领导知道这种情况吗?”
“我想能风闻一些。”
“他们管没有管呢?”
他面现难色地不吭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