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的美中不足
——谈军事影片新模式
马新进
最近一个时期的战争片,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讴歌战士美好的心灵时,一反过去战争片的表现手法,题材新,角度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实在令人欣慰。但美中不足的是,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争片的效果。
艺术不真实,容易让人看不起。似曾相识的老面孔,同样会使人久看生厌。不知是从何时起形成了一条战争片的新公式:主要人物都是五个人。《女兵圆舞曲》中的女医生和女护士是五个,《雷场相思树》中的大学生军官是五个,《陆军见习官》中的军校毕业生也是五个。如此“五个主要人物”之热朝,恐怕仅仅用一句“偶然巧合”的词语很难说得过去。而且,“一窝蜂”似地表现“宫”的生活,冷落表现“兵”的精神风貌。诚然,写新一代的院校毕业生参战,从而表现八十年代“知识型”军人的心态、理想和憧憬,是很典型并且有代表性的。同时一些影片也的确塑造了可贵的兵的形象,但与表现“宫”的影片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是难以比拟的。兵是战争最基本的元素,塑造好兵的形象,无疑是战争片极富表现力的一面。而战争片青睐“宫”冷淡“兵”的作法,看来似乎不妥,是否有点比例失调而呈显偏颇呢?
在严酷的战争背景下突出生活情节,一些办法、细节,与别的影片有重复雷同之嫌。如《女兵圆舞曲》中的跳战地迪斯科、战士养狗;《雷场相思树》里同样也有战地迪斯科,也有战士养狗,等等。本来,在非常严酷的战争大背景下,放鸽子,听录音带,跳战地迪斯科、养狗等这些突出生活情绪的表现方式,与过去写战争表现悲壮残酷的一面不一样,角度独特具有感染力,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战士的精神境界是一条很好的路子。但是往往一部影片刚刚叫响,众人马上群起仿效。象跳战地迪斯科舞这一类的东西战争片中已屡见不鲜,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至于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的战士养狗的细节,则严重脱离了战地的实际和生活的真实,纯属杜撰而为。在前线,部队规定有十不准,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准养狗。这就难怪每当影片中映出战士养狗的镜头时,观众中的军人都在暗自发笑。如此而已,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为了追求新的东西,脱离了生活的真实。《女兵圆舞曲》中的凡凡带着一条狗可以在前线到处兜风,闯哨卡遭到哨兵阻拦后,竟然领着一伙女兵用脱衣服下河洗澡的办法冲过哨卡,然后强行拦截伤员而归。如此这样写英雄的缺点过滥而失真,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英雄都是那些平时吊儿郎当,关键时刻能冲得上的人物,没有反映出英雄的真正风貌,而是生硬地、人为地去写英雄的缺点。没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写一个军人,写出他的思想、行为、境界,而是有意无意地去渲染英雄的缺点和错误,“平时稀稀拉拉,关键时刻当英雄好汉”,这样的描写手法成为模式,就把个别现象作为普遍现象,与部队的实际生活相违背,不利于部队的建设,更不能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军人的精神风貌,生动准确地刻划出栩栩如生的战争中的人。倘若影片的编导者不去认真地动脑筋,只是一昧地“热剩饭”,如此下去,战争片还能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