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12月01日
第4版
04

写改革不等于“写中心”

孙豹隐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当前,改革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生活势不可挡的大潮。改革决定着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且赋予整个社会风貌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改革是文学创作的极为重要的题材,写改革应当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

综观近年来的改革文学创作,我们看到在涌现了一批有新意、有深度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暴露出整个改革文学创作数量还不够多,质量尚不够高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多种因素,但相当一部分作者未能弄清写改革与“写中心”的不同,从而影响创作积极性无疑是原因之一。这些同志耽心,倘若一哄而起地去写改革,那不是又要重复过去那种“写中心”的作法,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不是又要抬头甚至泛滥了吗?我们说,这种耽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写改革不等于“写中心。”

文学反映生活应该是广阔多样,异采纷飞的。今天没有谁去鼓励所有的作家不顾主客观条件地统统去写改革,实际上那样做只能是对提倡写改革的狭隘理解,其结果也必然事与愿违。但是,面对改革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我们的作家理所应当予以足够的热情和关注。这同一窝蜂地去“赶浪头”、“写中心”并无共同之处。“写中心”的口号是无视文艺本身特点,违背文艺自身规律,主观随意的产物。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失败的。鲜明地指出“写中心”的简单化、片面性,并不等于作家可以压根儿无视中心。

敏锐地反映当前的改革生活,决不是再现“写中心”的那一套。既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毋庸讳言,改革自然也就成为文学对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现实。作家同现实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断深入到急剧变化着的“中心”中,去汲取创作素材和诗情画意,正是他们的创作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一个作家具备了这种创作热情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至于眼下有一点反映改革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简单化模式化倾向,是因为这些作品停留在对改革的浅层次描述上,专注于写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或只是从所谓改革和保守的意念出发去构置矛盾,同写改革本身毫无必然联系。愿我们的作家(尤其是广大工人作者)积极投身改革,拥抱现实人生,从最佳视角切入生活并进行独特的开掘和探索,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东西,把笔墨的最浓点泼洒到人,注意写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写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变革,为改革时代奉献出散发着浓烈时代气息的改革之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