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01月02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航拍长城纪实 电视播音员身后的图像是怎样产生的 星期六 湖光渔歌共一曲 《鸳鸯楼》 工业题材巨片《解放》在长影精心摄制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航拍长城纪实

简明辉 程新华

由河北、陕西等10家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元旦起已在十省区电视台播映了。

负责长城陕西段拍摄任务的陕西电视台摄制组,在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黄土高原转战近一年,其中航空拍摄七次。笔者在随摄制组现场采访的过程中,也曾登上航拍的直升飞机亲历险境,这是一段难难忘的经历。

1986年9月27日下午,我们随陕西电视台《万里长城》摄制组从榆林宾馆驱车来到镇川机场。地勤人员已经作好了起飞前的准备工作,草绿色的直升飞机马达轰鸣,旋翼飞转,打起一股股强风。进了机舱门,摄像郭宪和摄像助理、榆林广播电视局的杨平同志,都系上了安全带,并调试了一遍摄像器材。下午3点,直升飞机徐徐上升,机场的人影越来越小……

机身下是海一样没有边际的黄土高原。

“滴——”舱门上一只红灯响了。这是机长发来的信号:发现目标。

听到讯号,郭宪把头伸出舱门,观察一下。他的头刚伸出一点,气流就闪电般地拉直了他的头发。我心中一紧,看看他腰上的安全带。安全带是牢靠的。郭宪很快缩回来,戴上“防尘口罩”(强大的气流令人窒息,防尘口罩可以缓冲气流)。他把摄像机扛到右肩上,慢慢挪向舱门。他左手抓住舱门上沿,左脚先踏上预先固定在舱门下方的一根横着的铝合金捧上。这时杨平在后面抱住郭宪的右腿,我见状也上去帮忙,杨平冲我摆摆手,指指腰间,意思是我没有系安全带。我只好退到一边,伸着脖子看他们动作。

郭宪左腿跨出舱门后,踩在飞机起落架斜面的一块三角支撑上,右腿留在舱门内,钩住那根横着的铝合金捧。除了半个右腿,身体其余部分都置于强大的气流之中。杨平在固定自己身体的同时,紧抱着郭宪的右腿,不敢有丝毫松懈。透过杨平的肩膀,我看到郭宪的身体在微微抖动,气流把他的头发全都拉直了,本来很浓密的头发忽然显得格外稀疏。

今天是第七次航拍,也是最后一个航次,我想起昨天杨平对郭宪说:“这两天你重多了”,郭宪说:“这两天出去之后就感到头向下沉”。显然,连续的机外作业,消耗了郭宪这个高1.84米、体重80公斤的壮汉的体力,降低了他在机外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他的右肩其实可以靠在机身上,但那样机身的震动就会直接反映到镜头上,影响拍摄质量,因此,他完全靠身体的自制维持平衡。

郭宪从机外挪回舱门内,他满脸通红,眼睛也是红的。他一边大口喘气,一边一把鼻涕一把泪,那情形,就象遇上了什么伤心事。郭宪分明在对我笑,打着手势说,刚才那一段长城在起伏的山峦峡谷之间,因为阳光斜照,长城拖着暗影,反差不错。

这时飞机掠过定边县县城。

红灯又亮了。

郭宪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动作,又把一个个崭新的镜头摄入了摄像机。

这第七次航拍,从陕北镇川飞往宁夏银川的300多公里航程中,郭宪曾七次置身机舱外,累计一小时之久。这里仅录下编导牛光德在飞机上与郭宪和机长“交谈”时,写在那个装“防尘口罩”的盒子上的只言片语,也许能激发读者更多的患象:

“回头看,长城很清楚。”“山西长城——顺光,后面田野绿,衬黄的长城。”“看见了!”“OK”“都看见了,第一墩,第二敦。”“返回,从逆光拍!”“还是把肩膀靠在机身上吧。”“要是感觉风大,就不要出去了。”

摄制人员在对长城

进行航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