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终点
——从火葬场开始的采访
刘业勇 李忠效
编者按 今年《十月》杂志第五期刊登的刘业勇、李忠效同志的报告文学《人生终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似乎是可怕但又很严肃的主题——死亡。
死,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免的最终归宿;死,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对待死亡的?年轻的殡葬工人是如何对待死者的?我们都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与其愚蠢而软弱地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冷静而乐观地视死如归。
从即日起,我们将从《人生终点》中摘选出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一,火葬大趋势
中国,每年有600万人死去!如何处置他们的躯体?
改革,一个无法回避的题目!
中国潮涌来的时候,有一朵黑色的浪花!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央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
会间休息。秘书把一份厚厚的折子送到了毛泽东主席手中。折子上是用毛笔书写的端庄清秀的正楷字。毛泽东微笑着展开折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他那很浓的湖南口音说:“书法不错嘛!”然后认真看起来——
倡议实行火葬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种安置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以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作礼法,常使许多家庭因为安置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还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在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我们建议,国家可以在某些大中城市和其它适当地方,增设一些近代化的火葬场。
我们认为安葬死者的办法应当尊重人们的自愿。在人民中进行火葬的办法,必须是逐步的;必须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不要有任何的勉强。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有土葬的习惯,在人们还愿意实行土葬的时候,国家是不能加以干涉的;对于现存的坟墓以及已经成为历史纪念物的古墓都应当注意保护。对于有主的普通坟基,在需要迁移的时候,应当得到家属的同意。
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毛泽东看完了倡议书,连声说“好,好。”这份倡议书事先已经征求过大家的意见,并且是自愿签名的。毛泽东从沙发上站起来,用被烟卷熏得焦黄的手指掐灭了烟蒂,迈着大步走到一张大写字台前,拿起一支三号狼毫,挥笔写下了三个潇洒的大字——“毛泽东”,他顿了顿,把毛笔在砚台上蘸了蘸墨,又写上了当天的日期——“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把毛笔重重地一放,对围在身旁的人笑着说,“你们谁来呀?”彭德怀、周恩来、康生、刘少奇等人都凑了上来,准备签名,这时站在毛泽东右边的朱德顺手拿起了毛笔,在毛泽东的名字后面签了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