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荫分处看小舟
——记青年雕塑家蒋晓露
曹东安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家里,我发现了蒋晓露创作的佛雕肖像;又观赏了他为赵老篆刻的秦汉印章,无不显露出艺术才华。去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家中我又发现了蒋晓露的“青春美”(体操健儿)的优美雕塑。闲聊中才知:蒋晓露,就是近在咫尺的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青年美工。返回后,便多方打听,才在友谊路国测局家属楼里找到了他。
蒋晓露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斗室里。室内除了两张床、一张桌子、两个书架外,就是占据了主要空间的雕耀用料——石头、粘泥、石膏和雕塑成品和半成品了。桌上放的,墙上挂的,柜里藏的,乃至床铺和书桌底下,全都是他创作的石雕和其它画作。真是光华照人,满室生辉!他象一头牛一样,在这间斗室里辛勤耕耘。我去时,他正受省侨联委托给新加坡总理的高级官员们刻印章,他又在为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尽心尽力啊!
他的作品大多是人物肖像。战士、工人,农民、艺术家、体育健儿……他们的脸部轮廓,使人感到熟悉而亲切,都是生活里常见的人物,而又各具特点。他为西影厂电影《黄河大侠》雕塑的佛像,形象生动传神,壮硕朴实。佛站于庙里,两眼微闭,默念经文,和蔼可亲。使人觉得多样、别致。他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把神还原为人。这栩栩如生的佛像群雕,赢得了专家们的好评,但从未署名,又有谁得知呢?
这一切,蒋晓露并不在意。他还无偿地为书画家吴作人、吴三大、张义潜、罗国十等篆刻印章。这个生长在西安,自学成才的32岁青年,对于艺术是个热情的追求者。每次外出他总是随身带着画具。北京故宫、杭州的灵隐寺、甘肃的敦煌……每到一处,无不悉心研究当地的艺术精华,详细记录艺术创作素材并写下成叠的艺术习作。
读蒋晓露的画稿,欣赏他那些朴素、真实而各具艺术魅力的人物雕塑,好象一股热流,使人深深感受到他那锐利的观察和横溢的才华,为他能从平凡事物里捕捉典型,从普通生活中提炼出美好画面而感佩不已。好的艺术家总是不仅以耐人寻味的作品拨动人们的心弦,而且往往以艺术实践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感染读者和观众。蒋晓露正是这样。他象一个不倦追求而所得不多的忠实恋人,紧紧跟随着波渴慕者的步伐,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停止他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