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9年08月1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坟辩 乳名趣谈 图片新闻 秦始皇地下军幕探密记 图片新闻 傣族婚俗“裹毛毯” 现存最早的木板图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秦始皇地下军幕探密记

刘平

一座形似秦始皇陵地面封土的覆斗形建筑物拔地而起,出现于骊山北麓秦俑一号坑西北侧二十五米的地方。笔者一进入展览大厅便油然生出一种雄伟、厚重、古朴的感觉,秦俑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取土、清理文物、测量绘图、编码、涂施保护液,一派繁忙景象。

据考古专家介绍,秦兵马俑一号坑象征宿卫部队的右军,二号坑象征左军,掘成而未置俑马的废坑为拟议的中军,笔者今天看到的三号坑为军幕——秦地下军阵指挥部。

二千多年前秦朝军事指挥部是如何布局的?它与已陈列了十多年的右军有什么不同?笔者正是为解开这些谜底而来到此间的。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只有一号坑的4.13%。笔者随秦俑考古队副队长张仲立沿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秦代斜坡道来到军幕的中央——车马房。该单元的填土已去掉三成。据说下面埋藏有1辆木质战车、4匹陶马、1尊御手俑和3尊车士俑,车马房的南侧,平面呈“土”,字形,陶俑已全部裸露于砖铺地面。42尊陶俑分南北廊道8尊、东西甬道6尊、前室(议事厅)24尊、后室(休息室)4尊,面对面夹道排列,车马房北侧平面呈“且”。形,前廊(祷战厅)空阔,后室20尊武士俑相向排列,排头二俑则面东而立。张仲立说,三号坑虽然面积小、俑马少,但内涵丰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纪元前唯一的军事指挥机构的原貌。

古代兵书说,“常阵皆向敌”,即军士外向以防敌人袭击,但三号坑之武士俑却向内环卫,保卫着指挥中心。由已出土的32件兵器一铜殳和武士执殳组成仪仗队来判断,三号坑亦属卫戍部队。祷战厅出土有烧灼的鹿骨——战前祭祀牺牲之遗物,同样是三号坑为军幕的证据。

既为军幕,因何没有主将?张仲立说,这正符合秦代的用兵制度,说明没有军事任务,皇帝尚未任命出征将帅,军队以常阵形式待命。但也有人认为,主将埋葬于三号坑西秦大墓之内。但在该大墓发掘前,此说难以服人。

笔者在现场看到,三号坑不象一号坑,没有火烧的痕迹。纯属木结构腐朽引起的自然塌陷。但坑内文物遭受的命运远较一号坑悲惨:陶俑横七竖八,倒向混乱,身躯虽全,四肢断残,到处是破碎的小陶片,最奇怪的是找不出一具陶俑的头颅。张仲立说,三号坑显然经过人为地洗劫。洗劫者从史籍记载分析极有可能是那个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他是抱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强烈复仇心理率军进入关中的。张仲立的推论能否为人们接受并不重要,再过几个月,当中外游客来到这座无头地下军阵参观时,都会作出自己的解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