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之心切不可有
高裕忠
病床上躺着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只见他面色苍白、精神颓丧,治疗月余,总不见好转。是把病诊断错了?还是冶疗不当?经反复询问病史,才知他的病是因一位共事几年的同事被提拔当了领导,自己不服气,因嫉妒而失眠、心悸,患上了神经性胃炎、植物神经紊乱等多种疾病。由于医生先前对病因无从知晓,故治疗效果不佳。
“嫉妒病”也有人称之谓“红眼病”。它的最明显表现是对别人不服气,总感别人什么都不如他好。至于那朝那代开始有了这种“病”,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它源渊很深。西汉丞相萧何,战争年代曾力保“胯夫”韩信当大将军,并“月下追韩信”;高筑“拜将坛”“不拘一格”地提拔了韩信统领三军。然而,当西汉建立,韩信以其显赫战功受封“淮阴王”时,萧何嫉妒之心从此而生。在汉高祖刘邦面前,不惜捏造罪名,多次呈奏其有“谋反之心,不除必有后患。”最终使韩信落了个被“砍死”的可悲下伤。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清朝雍正年间八大武术家之一的白泰官,在游历四海回到阔别八、九年的故乡外园场上,见一个八、九岁的小孩练武,那招式、那功力,均身手不凡。白泰官猛然想起,这孩子长大,武功定在自己之上。顿时妒火中烧,谎称比武,一拳置孩子于死地。小孩咽气前忿忿地说:“我父亲白泰官回来,一定给我报仇!”这句话惊得他目瞪口呆。原来他打死的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些事例发生在封建时代,并不足为奇。可在现实生活中,得“嫉妒病”的人亦不少见。同事、同学、甚至相好多年的朋友在事业上了造就,或工作受到表彰,或被升任、重用,就有人专揭这些人的“老底”,贬低他的人往往是他原来“情同手足”最要好的人;单位里出个“先进”,嫉妒者不是学习,而是想法挖苦、冷嘲热讽。在嫉妒者眼里,别人的幸福是他的痛苦,别人的灾祸是他的快乐,别人比他强,就以各种方式打击、拆台,似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有的甚至失去理智,做出难以想象的蠢事来。
嫉妒既害别人,也害自己。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不求上进,也常常是自寻烦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态心理,成为身心健康的隐患。鉴于此,奉劝那些爱嫉妒别人的人,加强思想意识修养,从而使自己变得豁达开朗些,这样与人与己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