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不衰的中山装
树魁
中山装源于中华民国初期。由于中山装的造型毕挺、庄重、大方,一经在中国流行,便经久盛行不衰,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中山装的问世,富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建立起中华民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临时约法》,中国改用国际通用的公历,以五色旗为国旗等,一改清朝旧制,建立新秩序。但在革命党人穿什么制服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这样可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特点;另一部分人主张改穿西服,理由是彻底向旧制度告别,跟上世界潮流。而孙中山则力排众议,认为长袍马褂穿着罗嗦,行动不便,已不适应工业初具规模的国情和世界风情;而穿西装则意味抵制国货。他主张根据日本学生装式样创造一种简便的中国制服。他早年在日本居住时,看到日本学生穿的立领、单排扣的学生服,款式简洁,穿着灵便,可加以改革引进,将立领改成翻领,将暗袋改为明贴袋,制成中式服装。服装师就按孙中山的方案,设计了早期的中山装。它和现在的中山装略有不同,据李康主编的《中外服装词典》记载:“最早的中山装,领子是单的,后背有缝,后背中腰处装有腰带,前门襟钉九粒扣子,胸前的小明贴袋和下面的大明贴袋上折有胖裥。”新制服做成后,孙中山首先穿起来,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中山装”。
1923年2月,孙中山击败陈炯明叛军,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就任大元帅府大元帅,再次商讨革命党人的服装时,对中山装进行了改进,才成为现今中山装的款式。
在当今世界时装不断进化创新,款式变化无穷之际,中山装却始终保持了它的基本造型。不仅被公认为中国的“国服”,还以它特有的魅力,受到外国人的青睐。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时,对中国政府官员穿的中山装产生了兴趣,回国后,把中山装加以吸收改造,也创制了坦桑尼亚“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