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再论治假
本报评论员
三年前,本报曾经发表过一篇《要认真治假》的评论员文章。时至今日,虽然几经查处,但造假之风仍在滋生蔓延。今天,本报刊登的《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深受其害》的报道,又再一次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查禁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弄虚作假的歪风,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关部门经常进行清查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一切腐败现象一样,这种造假之风还会长期存在,必须要进行经常斗争,决不是一道命令,几次整顿,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加之,由于我们的某些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地区的工作抓得不紧,缺乏统一的步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使弄虚作假者有空子可钻,有机可逞。同时,他们在流通、生产等领域犬牙交错,互成网络,进可以用糖弹打通渠道,退可以靠关系保驾过关,这就更加增加了查禁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治假作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加强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来抓,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务求取得切实的效果。
从当前讲,首先是要认真。凡事贵在认真,弄虚作假者就最怕认真。有些事情并不复杂,问题就出在不认真上。就拿最近群众投诉最多的“三无”鞋和生活日用品短斤少两掺假来说,有关方面早有明文规定,但为什么这些货色能大摇大摆地不仅在个体摊点上肆虐,而且在国营商店的柜台亮相?许多农贸市场都设有复秤台,但何以常年“铁将军”把门?个个厂家的广告都是保退保换,可有几家能够兑现……假若动了真格的,说了就要算数,使那些造假骗人者吃不了兜着走,恐怕他们就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了。
二是要刨根。对于那些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它弄虚作假行为,一旦发现就要追根问底:从那里来的?是怎样进的?这些地方的主管部门该负什么责?像抓晋江假药案、部令专车倒贩香烟那样,查他个水落石出,然后再来个公开曝光,让那些经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为他们开绿灯的人威信扫地,并受到应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大概他们就不能也不敢为所欲为了。
三是要清心。弄虚作假是和某些地方的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一些单位的职业道德滑坡紧密关联的。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既污染了某些人的灵魂,也污染了社会环境,是假冒伪劣商品等一切腐败现象产生的催化剂和开路机。因此,治假既要抓查禁管理,又要抓思想教育。只有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造成一个讲道德,重信誉的良好社会环境,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才能比较彻底地消除弄虚作假等丑恶现象,煞住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