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
刘家骅
教育爱,可以造就合乎社会与时代要求的一代人才,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工程”。历来受到国外教育与心理学家的重视。
由于对孩子的冷漠、压抑、不尊重和不公正对待的现象存在,古代罗马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早就告诫教师不要使用强制的方法,以免儿童厌恶学习。他主张教师要利用儿童积极的情感。他说:“学习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一种有趣的事情;须用时而提问、时而夸奖的方法来鼓励他学习,使他得到获知的快感。”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象母亲般的积极爱护,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最理想的态度,舍此,就不可能进行道德教育。他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儿童正是通过爱亲人、爱母亲,才学会爱人们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宽容及其对儿童的温和,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他反对当时学校盛行的那种使学生恐惧的风气。他说:“恐惧在降低而不是激发学生的的智慧才干,它毁灭着许多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倍尔有一次驱车到一个贫民区的学校,在校长和教师的陪同下测验了学生,然后要来一份学生名单,划了一些名字,说这些学生是“天才”,将来可以成为什么什么家。他走后,这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培养。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倍尔又来看望这些学生,发现他们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事后,他告诉教师,名字是他随意划的,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倍尔效应”,它实际上是“爱的效应”。它表明,教师的民主作风、热忱态度、对学生的关心、期待和鼓励等这种高尚博大的教育爱,对培养和造就一代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