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0年10月13日
第2版
02

克服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障碍

齐连声

在治理整顿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问题,已成为社会议论的一个热点。有褒有贬,莫衷一是。消除思想障碍,对于保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一、消除“疑惑论”。在社会主义企业“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人对乡镇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产生了怀疑。认为乡镇企业名曰姓“公”,实为姓“私”、姓“资”,发展乡镇企业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原则。有这种认识的同志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不仅有占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经济,而且还把个体经济作为其补充形式。发展多种成分的经济,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它有助于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持“疑惑论”的人们,应当服一点“清醒剂”。

二、消除“损农论”。有人埋怨发展乡镇企业影响农业发展,其理由是与农业争劳动力,占资源,用耕地,甚至把大片土地荒芜的原因也归咎到发展乡镇企业上。这是一种偏见。我国农村实行经济责任制以后,农村劳动力普遍有所剩余。把这些富余人员用到办乡镇企业上,对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尤其是现代中国并非达到农业与非农业争劳动力的状况。相反,如若不及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上,就会给农村带来不安定因素,农业将会出现严重危机。要说占资源和耕地,这更是发展乡镇企业所必要的条件。要有所得,必有所失。至于说占地多和因一些人办企业而使土地荒芜的问题,这并非普遍现象,而且只要我们重视它,问题也不难解决。再进一步说,这些问题并非因为发展乡镇企业所造成的。事实证明,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信息和比较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设施和条件,缩小了工农业的剪刀差,强化了农业的地位。所以,发展乡镇企业不是影响农业,而是对农业起着促进和后盾作用。

三、消除“落后论”。现在,有些人总把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严,看成是落后生产力的标志。的确,上述问题在一些乡镇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国营大中企业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比,差距是很大的。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看,它不能是旧的生产力的一个标志,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乡镇企业,远远超出了手工作坊式的小商品生产,出现了一大批相当规模的乡镇企业,有的已发展成为可观的工业区,有些还装备了不少先进生产设备,创出了在国内外获奖的一批技术成果,开发了相当数量的科技新产品,有的还占领了国内市场,不少还成了出口的拳头产品。仅去年我国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已有8660个,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创汇率也占到全部出口总额的23%。这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消除“争吃论”。所谓争吃,即与大工业争原料材料,争能源,争资金等。这又是一种不公正的看法。实际上,乡镇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是自己生产或国营大中企业的下脚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自愿提供的,并且许多乡镇企业的产品又是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配套或服务的。虽说一小部分原材料由国家计划供应,但是这些乡镇企业的产品一般是国家急需或出口创汇的产品。这样的“争吃”,不但争得有理,而且争得越多越好。再说,那些通过市场购买的原材料,也是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这种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类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对国民经济发展是绝对利大于弊的。至于一些乡镇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消耗原材料多、能源多等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竞争、调整工业产品结构等措施,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

五、消除“得不偿失论”。乡镇企业投入多,产出少,发展乡镇企业不合算。这又是一些人的说法。对此,我们不妨作些简要分析:乡镇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只是相对而言。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衡量企业效益高低应有两把尺子,一把是劳动生产率,一把是资本产出率。在资本相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才是科学的,有效的;如果占用资本和生产条件悬殊过大,这种比较将失去其比较的意义。就我国劳动生产率而言,实际上乡镇企业比全民企业要高。近两年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百元资本所创造的积累为15.6元,而乡镇企业是27元。由此可见,办乡镇企业并非得不偿失。当然,这种比较也不完全合理,因为乡镇企业多为轻工业,有着见效快的特点。

六、消除“对精神文明建设不利论”。近些年来,有些人看到一些乡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给对方拿回扣、送好处费等问题,便产生了乡镇企业不搞不正之风就难以发展的错觉,甚至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有碍于廉政建设和转变社会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些认识似乎在理,仔细一分析不然。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条件,创造了物质文明,而且其产品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推动着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经济收入,使农民特别是乡镇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会使他们增强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理解,加深对改革的认识,进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改革的信心。当然,一些乡镇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正之风是不能忽视的,它确实有碍于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手段是正确的。况且,对于少数乡镇企业的行业不正之风,党和国家正在下大力纠正。因此,我们不可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是,努力建设乡镇企业的“两个文明”,使之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