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03月16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秦音羌韵的完美结合 图片新闻 话说“缺点商品学” 《复仇绚铁拳》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广告 热泪涟涟 震聋发聩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秦音羌韵的完美结合

——西宁秦剧团《无弋爰剑》音乐的艺术特色

邵吉民

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为参加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演出了一台大型历史故事剧《无弋爰剑》。这是一台带有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好戏,特别在音乐上既保持了秦腔传统的音调与风格,又渗透了浓郁的高原民间音乐韵味与乡土情调,使人听后感到亲切、新鲜、优美、动人……足以说明青年作曲家冯琳在民族戏曲音乐创作上的工力。

唱腔是戏曲的灵魂。《无弋爰剑》一剧的人物众多,作曲家在剧中谱写了数十板唱段,尤以剧中两个角色——爰剑与卓玉的唱腔,写得比较成功。爰剑的唱腔以第二场《囚奴生涯》中的大板唱腔为代表,其板式转换多,情绪变化大,将爰剑陷秦为奴,思念故乡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卓玉的唱腔在《坎途相逢》一场戏中,表现得较为完美、真切,舒展、流畅。该场中卓玉与爰剑的对唱,在旋律进行上,都能根据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与男女声音条件的不同而成功地进行创腔。

作曲家还善于借助伴唱来加深戏剧情节,展开故事主题,在剧中创作了不少动听的伴唱音乐,在烘托剧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方面,均起了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特别是作曲家运用了相当数量的青海民歌主题,溶化于戏曲音乐中,使其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更加鲜明。其中如第七场《叱咤河湟》一场中的女声伴唱“风调雨顺太平年”,旋律流畅抒情,柔美动听;第三场中的歌舞场面,歌声委婉、哀怨、悲壮、凄凉,倾诉了囚奴的心声,充分发挥了青海民间音乐旋律幽扬优美、韵味醇厚的乐种特色。

配器上作曲家在唱腔伴奏上以板胡领奏为主,其他民族乐器随声符合,以保持秦腔音乐的风格。在伴奏一些抒情唱段或间奏音乐时,充分调度与发挥各种民族乐器的性能,使不同乐器均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如第一场,幽扬、明亮的笛声,高原的风情画面立即刻画出来,轻松、优美的青海花儿,伴以柔和纯正的胡琴旋律,更加亲切动情。粗犷豪放的武士舞蹈与击剑场面,配以强烈的打击乐伴奏,显得威武豪迈。《烽烟再起》一场,和《重兴故土》一场中的某些乐段,配器则以羌笛、琵琶、抱笙、二胡等民族乐器和声而成,充分体现了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作曲家在重视传统民族乐器时,也充分发展了某些西洋乐器的特殊作用。如第四场《坎途相逢》一场中,偶尔可以清晰地听到电子琴的声音,清澈透亮的琶音演奏,似山泉流水,有景有情。近些年来,在戏曲艺术中,重戏轻乐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无弋爰剑》剧组及作曲与乐队同志们勇于探索,为古老的秦腔音乐赋予新的韵味,实属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学习。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