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1年11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一次难忘的乘务 “研讨会”之研讨 山海关 韩城党家村古民居建筑 陶都茗壶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研讨会”之研讨

高时阔

时下,学术的非学术的研讨会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宇宙银汉,火箭核弹,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青史有名的,查无实据的,无一不在“研讨”之列。倘若只是一二学人在书斋斗室、显微镜下深研细究,或是若干同行书信切磋、文章交流,则不仅无碍大局,而且于学问大有裨益;然而时下在“研讨”之后再加一“会”字,其影响就不可小觑了。更兼之研讨会走红,这现象本身就很值得认真“研讨”一番。现仅就研讨会的选题、会址、吃、住、行诸项初步归纳如下,以期引起专家“研讨”的兴趣。

一、选题要实,最好能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上边要求近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报告,马上办一个“××报告研讨会”,报名者必然踊跃。再比如,办“饮食文化研讨会”就不如办“香酥鸡研讨会”更有吸引力。

二、会址要随时令季节而变,有人把这称为“候鸟式”选址,此言甚确。冬去羊城,夏到春城,春赴西湖,秋至香山。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名山多温泉、宾馆,即使冬季也不失魅力,只要没到“会满为患”的地步,常年在此办会也不愁没有赴会。还有一点须提及,会址选在南国,通知多多往北方寄,会址选在北国,通知尽量发往南方,才不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三、吃。民以食为天。炎黄子孙中不乏“美食家”,然而变“会吃”为“吃会”乃饮食文化的一大发展。鉴于近年物价上涨,伙食费日增,“会”员不堪负担,可变通则个,吃“床板”,吃“材料”,吃“会务”,倘能吃到酒足饭饱之后还有节余装腰包,那才算真正吃(研讨)出了水平。

四、住。由于目前多数单位对出差人员住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有的还采取“包干”的办法,不好“变通”。但动动脑筋,这方面也不是没有文章可作。总的原则是不强求一律,各人可量“利”而行,怎么有利就怎么开票。

五、行。“坐着说不如起来行”,开会不能光坐而论道。方圆五百里之内若有名山胜景,总得要实地考察考察方不虚此行,倘能把这类考察纳入研讨会正式内容则效果更佳。

呜呼!研讨会已经“研讨”出这么多的成果,怎能不诱得人趋之若鹜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