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管理上下大功夫 向科技开发要效益
渭南市第一锅炉厂枯木逢春绽新花
本报讯 (记者 郝振宇)20余载的亏损“老大难”企业,一旦引进良好的管理和先进技术,立刻萌发出勃勃生机。这一奇迹发生在渭南市第一锅炉厂。
这家市属国营企业原为玛钢厂,创建于1968年,是当地的老大难企业,职工放长假流散于社会。去年元月,在渭南市组织的全员承包公开招标中,刚从省煤校毕业不久年仅26岁的董广利依靠自己扎实的治厂方略,一举挫败50多个竞争者,担任了该厂厂长。他认真听取各方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很快拿出了治厂良方。
这家企业人才外流,现有职工平均年龄近50岁,而文化程度仅为小学水平。职工素质成为企业新生的头等障碍。对此,厂里大胆推行了一种独创的厂内退养制度,即将厂内年满45岁的职工全部退养回家发给生活费,将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子女顶替上岗,既解决了职工老化问题,也帮他们扫除了后顾之忧。在管理上,厂里改变过去传统罚款办法,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中,建立起一大套以全额计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办法。厂里由技术科室负责将生产任务计算为工时,分配给基层,实行工效挂钩。使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成为与个人利益攸关的事情,根除了国营企业存在的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弊端。
与此同时,该厂向科技要效益,利用渭南锅炉生产的技术优势开发出“神火牌”锅炉,一举实现了建厂以来的首次产品更新换代。在开发新品中,他们立足高起点,一举研制出申报国家专利的铸铁活炉拱,在国内首家解决了锅炉高温区除圬大难题。而且迅速形成两大系列11个品种,达到国家一级要求。
截至去年年底,该厂首次产值超过建厂最高水平90万元,实现利润并减亏14万元,产品也销至全国7个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