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业余小品的拓荒者
陈孝英
如果谁要编一部新时期陕西小品艺术史的话,恐怕很难不提到西铁分局这支队伍所做出的贡献。
早在1986年9月陕西电视台和省喜剧美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上,西铁分局代表队便崭露头角,一举夺得业余组一等奖和两个三等奖。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陕西小品艺术界来说,他们在陕西小品艺术这块生荒地上播下了第一批具有拓荒意义的种子。
之后两年西铁分局代表队迅速地跨越了最初的稚嫩、粗糙和投石问路式的小心翼翼,进入了生气勃勃的“初创期”。接连两届小品电视表演赛推出的《肉夹馍》(及其续篇《肉夹馍改行》)、《剃头》、《摇奖前后》、《列车上》等获奖作品,无论在思想内涵的深广还是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剃头》和《肉夹馍》还冲出潼关,走向“南开杯”全国业余话剧小品邀请赛,荣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从1988年12月的第三届喜剧小品比赛之后,西铁分局代表队面对各兄弟代表队跃跃欲试的挑战态势,似乎出现过一段迷惘和困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在更加广阔的美学空间和艺术空间中所进行的更为多向的探索。这批业余作者和演员已经开始与靠复制生活度日的“艺术匠人”告别,向以创造为天职的艺术家挺进了。《留个纪念吧》、《西餐与泡菜》、《对讲机》、《凡人公事》、《电话》、《湖畔》、《特殊的队伍》、《美中不足》、《他与她》便是在这条新辟的大道上所留下的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其中,《凡人公事》还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荧屏,荣获全国职工话剧小品邀请赛二等奖。
西铁分局代表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陕西业余小品艺术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这块艺苑的拓荒者。它是这首合唱的领唱者。此外,它还常常是这一领域中艺术探索的开风气之先者。
悲喜剧小品《肉夹馍》,成为陕西“哲理型小品”的雏形。
《剃头》和《摇奖前后》,为陕西小品出新(构思)、出巧(角度)提供了两个范例。
陕西小品界从《留个纪念吧》中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在“情”上下功夫。
西铁分局代表队的成功,是三支队伍的合力推动的结果。以分局工会为首的组织工作者,以赵安、陈致雅、王培通、康爱明、杨晓昆为首的编导队伍,以董杰、王宪民、阎卫国、王培通、高琴、袁红、苑桂兰为首的表演队伍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西铁分局代表队雄踞陕西业余小品界,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小品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