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2年06月27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从记者到作家 图片新闻 未必全是“文如其人” 省电台《大家乐空中舞台》受欢迎 砌的什么墙 珠影新片《心香》 风华正茂 毛泽东一句名言的由来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从记者到作家

——杜鹏程的新闻生涯

刘瑾鸿

杜鹏程是陕西当代著名作家,他创作的英雄史诗般的作品《保卫延安》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人。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他的记者生涯。

杜鹏程的新闻生涯是从战争年代开始的。1946年,延安成立了“西北新闻社”,杜鹏程能说会写,从被服厂抽调出来,分配在《边区群众报》,这时他年仅26岁。刚进报社不久,延安保卫战开始了,杜鹏程和几位同志上了前线。杜鹏程所到的部队是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的独四旅,王震将军是这个纵队的司令员。杜鹏程得到了旅长顿星云的热情接待。顿星云是经过长征的骁勇善战的名将,同时也是位知识分子。他对杜说:“要写出有用的东西,站在指挥所观战是不行的。一个搞创作的人,要想有出息,必须长期和战士们一块滚。”就这样,杜又下到了基层连队。

杜鹏程是部队的随军记者,但他和战士们在一起,实际上是部队里的一员。行军中,他帮战士们扛枪,背背包,背米袋;休整时,他帮战士包扎伤口,押送俘虏,抬运伤员;白天和战士们一起行军,晚上就睡在同一个土炕上。刚开始去的时候,战士们还叫他杜干事,还有人叫他杜记者。慢慢时间一长,发现杜鹏程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丝毫没有架子,亲热地叫他老杜。战士们把杜鹏程当成朋友,有什么知心话都肯对他说,他掌握材料都是在和战士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取得的。这个时候,杜鹏程写下了许多反映战士英雄事迹的通讯《王老虎》、《温广生智勇双全》、《头等英雄王补厚》、《英雄老范》等。正因为杜鹏程和战士们战斗、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些通讯写得生动,充满感人的力量。这些通讯在阵地上广为流传,鼓舞着战士们奋勇杀敌。

杜鹏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履行着记者的责任。1948年,壶梯山战役打响,杜鹏程跟随部队参加了战役,与战友一起登上壶梯山顶。战斗结束以后,他在澄城县王庆镇附近一个老乡的院子里,以膝盖为桌子,把战斗情况写成消息报给彭总,彭总当即致函西北总分社、新华社西北总社以“电讯”形式把这篇消息发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壶梯山我军奋勇杀敌》这篇消息。在当时的西北战场,这曾轰动一时,杜鹏程名扬全国,成为著名的随军记者。

1948年,延安保卫战胜利结束。杜鹏程跟随部队,经甘、青进驻新疆。1950年春,杜鹏程离开军队,调到新华社新疆分社,由随军记者转为地方记者。

1953年,杜鹏程被任命为新疆分社的社长,这时,他的巨著《保卫延安》初稿完成,组织上调他到北京专门修改。《保卫延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部长篇小说,而它最初写成,却是一部长篇通讯,完全根据作者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事情写成。1954年,《保卫延安》正式出版,杜鹏程被调往作协,成为专业作家;从此,他也就离开了新闻队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