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全是“文如其人”
李喜善
今人评诗论文,总喜欢以文美赞人之美,“文如其人”一语便也大大地走了红运。其实,“文”未必定“如其人”,每每读到,少不了肉麻之感,生攀名求附之嫌。
“文如其人”有说得很准确的。毛泽东对鲁迅的评说即是。但解诗析文,有时不可坐实求之。诗文历来皆艺事,常作者兴会所至独出心裁之作,难于篇篇自述身世。因而用“文如其人”当慎之。
就说陶渊明吧,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隐逸诗人”,这是1400多年前钟嵘加给他的桂冠,今人只是以讹传讹罢了。其实,鲁迅早就指出:“用另一种方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以“文”定“如其人”弄错人的事古已有之。《唐才子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中唐一文人李远,诗文俱佳,可唐宣宗以“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有一局棋”的诗句断定他是个“酒徒”“棋迷”。宰相令狐绚只是以文认定他很有才能,劝说宣宗封其杭州刺史,上任“果有治名”。
以文取人何以出荒谬?这正如鲁迅告诫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陶渊明现存120多首诗中,就其数量和思想深度看,最能代表诗人真实品格的,占创作主导地位的是大量的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而不是少得多的田园诗。这很符合陶渊明穷愁潦倒中愤世嫉俗,终未低头屈服,依然怀着“丈夫志四海”的发愤图强的品格。舍此种研究,即下“文如其人”之断,定个“隐逸”,难免不偏。这便是“文”定“如其人”研究中的片面性。譬如对韩愈,众家都言他以文为诗或全不知诗。毛泽东对韩诗却指出此种说法“则未免太过”,并举出《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功曹》等篇,肯定“还是可以的。”
“文”定“如其人”说,往往导致以文废人或以人废事的恶果。“文革”中这种教训还不够惨痛吗?因此,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曾在《管锥编》批评道:“或视文章为罪犯直认之招状,取供定案;或视文章为间谍密递之暗号,射覆索隐。”这应该是“文”必“如其人”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