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我的生命”
——趣记著名摄影家王天育
齐连声
三秦大地,古老而文明;社会生活,丰富而多彩——深沉黄土,富饶沃野和甘美汉水哺育着一个个执着奋斗的古今人物。他,时年53岁的著名摄影家王天育,便是其中的一个。1962年,学生时代就有朦胧“镜头感”,在部队亲手为战友们留下过永恒纪念,转业后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从事过3年新闻纪录片摄制工作的王天育,被调到陕西日报社,当摄影记者。从此,他和相机结为伴侣,在三秦大地上同歌共舞,敞开心扉为时代风貌作证,为社会发展代言,为圣人圣物树碑,为人文景观立传。30年来,他上榆林,下陕南,去宝鸡,攀商山,花半数时间在三秦大地上捕捉到了一万多个光彩动人的瞬间;以组照表现自己的敏锐目光,以专版表现自己炽烈的情感,以单幅特写表现自己深沉的思索,忠实地表达生活和艺术的真、善、美,因而跻身国家级摄影艺术圈,多次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上艺术地向亿万读者报道陕西的古代文明和时代风貌。其中《革命圣地》、《八百里秦川》、《沙漠绿洲》、《打靶归来》、《华山松林》、《华清池》、《大地起宏图》、《黄土高原闹春潮》、《财源滚滚》等百多幅(组)作品,先后在省内、西北地区和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奖。尤其是他摄记的《蒙代尔逛自由市场》,因以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现场气氛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主流和本质而入选荷兰第23届新闻摄影展览。1992年,他百尺竿头,又进一步,向社会捧出了用5年心血精摄的全景式大型画册《三秦风采》。我国唯一的国际摄影大师,台湾省郎静山老先生还乘兴提笔书写下“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的条幅赞赏和勉励王天育。
事实上,人们的赞许中隐含有对王天育把摄影当生命的夸奖钦佩。
1964年冬,“十年寒窗”时。王天育受令去定边县种羊场采访。夜幕降临后,他孓身一人被疾风骤雪围裹在毛乌素沙漠中。后来,是隐约的羊咩声救了他。他循声摸索进一个无人看管的羊圈,象苏武牧羊那样靠和群羊交换体温熬过了难忘的一夜。
1965年夏,采访途中夜宿旬邑县老乡家的王天育,受凉病倒。翌晨带病前行的他竟晕倒在路旁。渭北高原,路长人稀。天黑时分他方被一马姓农民发现,并用架子车拉回家中;一碗姜汤才使他悠悠醒转。
生活这部教科书使王天育懂得了摄影的真谛: “不为摄影而摄影,不为艺术而艺术”。为了当好“历史记录者”,他把相机视做武器和眼睛。1983年赴岚皋县采访,在盘山道遇险的他,跌人10米深的沟时,他双手紧抱的不是自己的头,而是摄影包!因为他随时要咔嚓咔嚓按动快门。
为了及时按动快门,1964年冬,妻子临产前,王天育仍直奔延安采访。回来后,初为人父的他未待孩子满月,又赴宝鸡突击采访任务。还是这只辛勤的蜜蜂,飞东飞西飞南北,忘了一切,致使自己的二姑娘当年未能进入重点中学!
还是这只辛勤的蜜蜂王天育,为了摄影事业的普及、提高和繁荣,1985年在陕西,率先出版了理论专著《新闻摄影》。
王天育铭人心骨的还有这样一件事:10多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各方人士祭奠黄帝仪式开始前,一个和祭奠前奏曲不相吻合的镜头呈现在人们面前,只见凌空升高10数米高的大吊车鼻钩上,绑缚着一个俯瞰轩辕庙的人——那人正是手持相机,寻求轩辕庙全景满意艺术效果的王天育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