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沸沸扬扬私吃公
王长宗
无须隐讳,题目是借来的。
去年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以核桃般大小的黑体字,赫然登出:沸沸扬扬私吃公。说的是,杭州个体户陈金义掏145万元,买下上海滩上6家被拍卖的公有商店,一时引起舆论哗然。
这种让人一惊一乍的新闻其实不久就失去了刺激性。壬申年末,又从南国大地传来春雷:“广东企业更换户口簿,三成国字号今年改姓”。
私吃公,逼迫公有企业在八方挑战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而私有企业、股份企业异军突起,则表明其生命力已经初露头角。
私吃公现象已是当今中国改革引起人们关注的走向。国字号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甚至资不抵债,许多地方的亏损企业已达一半以上,私吃公现象就具备了其必然性,并将使公有经济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沸沸扬扬公吃私的时候,一夜之间变成为公字号的一统天下,但越发展,这种纯而又纯的体制就越显得缺乏活力。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公字号有了“对手”, “对台戏”越唱越红火,唱的结果是经济活了起来。中国目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不过只占全国经济的10%左右,翻一番也不为多,也许这“沸沸扬扬”还远未到该收场的时候。
我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吃私吃掉了活力,私吃公却吃出了活力,个中奥秘何在?其实,只要考察一下某些国字号、公字号企业的现状,就不难找到答案。那种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在公字号里比比皆是,而在私有企业却很罕见;出工不出力,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挣公家的钱,干外边的活,公有企业听在都有,在私营企业则决不允许;只管投入,不管效益的赔本买卖,公字号可以做了一年又一年,私有企业则一天也不能做。当然差别不止这些。公字号内部蛀虫惊人的猖撅。黑龙江省伊春市有个区的商业系统年年要亏损近200万元,一查帐发现近百万元的违纪金额,仅其下属的三个商店就有37人贪污公款。齐齐哈尔有家工厂亏损150多万元,光是1991年的吃喝就花了100多万元,干部批钱吃,职工偷料卖钱吃,竟把一个好端端的公有企业吃空了。每年还是照样这么吃,从北到南都是这么吃。坐吃山空,尽人皆知。私有企业肯这么干吗?当然并不是说这种种弊端与公俱来,弊端主要是因为公字号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沸沸扬扬私吃公,公字号的警钟就敲响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犹如国色天香的牡丹,亭亭玉立的荷花,姹紫嫣红的杜鹃,争芳斗艳,使社会主义百花园更加骄媚。一花独放不是春天,一木独立不成森林。公有制经济将在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的挑战、激励中闯出自己的新路。沸沸扬扬私吃公的结果,不会是公有制经济的衰落,而只会迎来公有制经济的新生。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