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站在黄帝陵前(散文)
邵文海
没有到过黄陵的人是很难设想站在黄帝陵前的心情的。虽然,你尽可以想象你的激动与自豪,但那毕竟是虚拟的概念。只有当你确确实实站在黄帝陵前,面对着先祖的石像和那一丘土冢,你就会明白,原来的想象是多么苍白。这时,种种思绪会自然而然地跳进你的脑海,生动而形象,离奇而诡怪,瀑布般不可遏阻,海潮般不可抑制。
首先,你会忍不住偷偷地在心里发问:这就是我的祖先吗?这就是五千年前率生民造舟车,制弓箭、织衣裳的祖先吗?你会怀疑:他们是怎样走过那洪荒年代的呢?你会难以理解:他们是如何对付那些洪水、林火、地震、温疫的?要知道,这是至今令现代人为之头痛的天灾啊!于是,崇敬之情会穿过50个发黄的世纪,你会由衷地拜倒在始祖的脚下。
在这里,你会最真切地感受到“炎黄子孙”四个字的意义。旋即,你又会反问自己:我算个炎黄子孙吗?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在脑子里细细地重新映现一遍。你会有些紧张,因为你已经隐隐觉出“愧对祖先”这句话的可怕。只有当你自我审查完毕之后,自认为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个称号时,才会轻轻舒一口气。
在这里,你会突然感觉到台湾回归祖国这个问题的重要的和紧迫。大概,以前你会认为这个大问题距你的个人生活比较遥远;现在,你一定知道了什么是切肤之痛。本来嘛,先祖披荆斩棘开创的中华基业为什么要分成两半呢?面对始祖的陵寝,一位台属甚至这样发问:“五千年前,炎黄二帝能团结起来,打败蚩尤,奠立中华大业。五千年后的今天,国共两党有何理由不统一呢?”
在这里,你还会知道,1937年清明,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黄帝陵前时的情景。那是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年月,作为黄帝胃裔中的优秀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始祖陵寝,心情是极沉重的。毛泽东亲撰的祭文在恭颂了先祖的丰功伟绩之后,悲愤地写道:“世度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答绳,我为奴辱……”悲愤之后是决心,是誓愿,是正气:“……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真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任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屡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历尽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至今,轩辕庙里还陈列着刻有这篇祭文的石碑。恭读这碑文,你会热血沸腾,并陡然充满一腔豪气。你很想模仿着毛泽东的口气,也对先祖慷慨激昂地献上几句:“XX不才……”然而,你却会突然止口,因为你不知道下面该说些什么。这时,你会为自己没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愧赧,而懊悔。你会十分钦羡那些为祖国、为民族而奋斗一生的人们。因为他们可以在这里问心无愧地“昭告烈祖”。
难道继续这样愧悔下去吗?你一定会久久地这样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