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子”的“艺术特色”
(商洛) 李岚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在走后门“批条子”暂时没有列入“重点对象”之时,“白条子”却“乘虚而入”,弄得最高领导机关几乎达到“动怒”的程度。风波还尚未平息下来,又悄然冒出了个拿着邮局汇款单取不出钱的“绿条子”……我真不敢相信,天长日久,以后说不准还会出现什么“条子”。
“批条子”问题前几年说得多了,现在又提起来,不免有点“讨人嫌”。嫌就嫌吧,但我还想赞言几句。
按内容划分,“批条子”和“白条子”、“绿条子”本不属“同类行”。但如今“批条子”已成了“走后门”、“钻黑洞”之类的专用词,冠之以“黑条子”不算太过分。黑者,不光明正大也。于是乎,几种“条子”都着了“色”,完全可以统称为“条子问题”。其“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艺术创新”。“条子问题”历史上没有典故,辞书中也没有收进,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期新兴的“现代艺术”的一大“创举”。值得一提的是,“绿条子”因邮政汇款单上的文字是用绿包油墨印刷的而“命名”,可谓“艺术”上的“大突破”。
其二是“表现手法”。“黑条子”主要体现在“官员”身上,其“手脚”已伸到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白条子”是人皆知的熟语,多用于粮食、棉花、生猪等农副产品收购中,其范围大,覆盖面广;“绿条子”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专用之汇款兑现,手法也具有显明特点。
其三是“典型意义”。“黑条子”大到把“死人”能“批”活,小到占便宜少掏点“腰包”,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通行证”;“白条子”大喊大叫了好几年,成了屡禁不止的“老大难”,许多地方出现了旧条没兑现,新条又“卷土重来”的恶性循环,成为“巧取豪夺”的“挡箭牌”;“绿条子”在今年春节前后“大打出手”,四川、湖北等6个省待兑汇款高达20多个亿,光一听数字就足够“典型”了,群众说这是“变相挪用”的“护身符”。
通过简要分析。得出的“总体艺术”结论是:“条子”问题不仅是个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从本质上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值,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必须坚决制止,不可等闲视之。
需要声明的是,我不是研究“条子”问题的“专家”,上述关于“条子”问题“艺术特色”的初探,只是一点浅显的见解而已,若有有妥之处,欢迎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