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11日
第4版
04

蔡伦后裔今何在

文/张民 蔡润

从所周知、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成功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距今已有1880多年了。

可是对于蔡伦的后裔分布情况知道的人还不多。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为:蔡伦十五岁(公元75年)选进皇宫作为太监。太监是不能娶妻生子的。可是为啥又会出现后裔呢?这个谜,至今还没有被透露。

本文作者之一的蔡润说:我童年时随父辈到陕西洋县贯溪乡白庙村“牌码”。祈子山底蔡家坡和龙亭蔡伦墓扫墓。青年时通过对几处古墓古碑的逐步了解,发现自己确是蔡伦的后裔。

1986年5月在陕西洋县贯溪乡白庙村查找出的清道光二十一年的一通《蔡氏谱系碑》上明确记载着:“蔡氏居洋邑东者三处,由汉迄今,人称老户,虽无谱可考,而东西二沟蔡姓与我白庙村一里当差,实冈宗也,乃皆出自汉龙亭侯蔡伦之苗裔者。(白庙村就是今白鹤观村)此碑文又载道:明末世乱,众族人避难千盘,为寇所困,幸存者十之一二,以坟墓多而人烟少也。”清咸丰三年《蔡氏先祖碑》载:“良善忠爱始祖,嘉庆十六年杜村居焉。”蔡良善就是蔡润的前五辈祖先,这就是以证明龙亭杜村蔡姓是嘉庆十六年由白庙村迁来的,其目的便于管理始祖蔡伦坟墓。

白庙村原有宋、明、清时期古碑三通,我们每年去扫墓,碑石可观。1958年此地修渠、修路时才抬走。据父辈回忆;宋代那通碑首行载着:“蔡氏居白庙村者,与蔡家坡蔡姓冈宗也,大业六年汉江暴溢。溺宅而毁地,不可居焉”蔡家坡在今洋县祈子山底,临汉江南岸的村子,距龙亭较远而偏僻,可见蔡姓户族是隋朝大业六年由蔡家坡而迁到白庙村……别处蔡性远离始祖蔡伦之墓,从那时起就由杜村姓蔡一户去扫墓祭祖。

国家为缅怀蔡伦,历代封墓,置祭田,直到清末有增无减。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除蔡伦墓处的祭田未变外,其它地区由多到少。这些祭田都由杜村姓蔡者找当地人代耕。直到解放后合作化时才交了祭田。

由汉迄今,蔡伦以及以后的先祖坟墓分布在几处,除龙亭的蔡伦墓外,还有蔡家坡、白庙村、杜村共计一百三十座坟墓。

据流传:公元一一四年,邓太后因蔡伦发明纸有功于人类,封他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并把龙亭由亭升到县,定名龙亭县。

蔡伦中年时,曾抱养龙亭县县长之子,取学名蔡兴,乳名兴儿。建光元年蔡伦蒙冤遭受迫害后,蔡兴和当地人民掩埋家父之后为避灭门之祸,从龙亭隐居到汉江南岸祈子山底的蔡家坡以农为生。据考查,此地当时草木荒林、无有人烟,其地名是蔡兴居住后取名而得。

汉桓帝即位后,为蔡伦平反昭雪,支拨重金,由地方官府整墓冢,建祠庙、树碑石、置祭田。

此后蔡兴的后代蔡升,蔡升的后代蔡龙、蔡炳皆以蔡伦后裔的身份代代参加祭祀始祖活动。从明代万历年间,杜村的蔡户代表蔡佩盛,到清代嘉庆时期的蔡芹,民国时期的蔡邦昌等每年以后裔身份参加官方举办的春秋祭祀活动,直到1929年官方祭祀活动停止为止。

到现在杜村蔡家户已有30多口人,每年清明去给先祖扫墓、献花,在蔡祖相前拍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