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与状元
文/薛振东
姓名是人的一个代号,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也无吉凶福祸之兆。然而,迷信、专治、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却常在姓名上作文章,连被称之为“国之盛事”的科举也不能例外。
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4年)甲辰科殿试,预定的状元是吴情,由于“吴”“无”同音,听起来像是“无情”。嘉靖帝说:无情之人岂能居首?一位堂堂正正凭学识考出来的状元,只因姓名不合上意,便被罢免了。无独有偶,请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殿试,拟定的状元是王揆,与《王魁负桂英》戏中的王魁读音相同,顺治帝听到此名便想起了那个流传极广的戏曲故事,开玩笑说:“是负心王魁么?”君口无戏言,王揆立即被从状元的宝座上拉了下来,降为三甲。
秃子忌光,皇帝也有忌讳。明成祖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甲辰廷试状元为孙日恭,当时字皆竖写,日居恭上便成了“暴”。永乐帝看了很不是味,因为他血战数载,才将其侄建文帝赶下台,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对建文帝的大臣肆意杀戮,排除异己的手段十分残暴,却又十分忌讳那个暴字,孙日恭便因名而失却了状元。明成祖将探花(第三名)邢宽移至榜首当了状元。他认为这个名字好,邢宽,刑政宽和么!多会替自己涂脂抹粉呀!
慈禧太后也是玩味文字的老手。同治七年(1868年)殿试后王国钧被列为一甲,慈禧看后不悦,“忘”记国君者怎能位居前列?这一牵强附会不要紧,王国钧一下由一甲跌入了三甲。同是这位慈禧太后,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殿试时,只因她对康有为、孙中山怀有素怨,便把和康、孙同乡(都是广东人)的本科状元朱汝珍打入了另册,而将名次稍后的刘春霖点了状元。她认为,刘是直隶肃宁人,肃宁者,肃靖安宁也,春霖则是春风化雨晋降甘霖之意,这都是摇摇欲坠的清廷梦寐以求的。但这个吉祥的名子未能挽救一个腐败无能的王朝,在她这次点状元后仅七年,清王朝就和她一样寿终正寝了,这恐怕是她所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