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25日
第4版
04

为正义和真理而歌

——访老诗人邹荻帆

文图/李正善

“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牧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么悲伤……”。稍上年纪的人们不会忘记这首曾经脍炙人口的歌曲《牧羊姑娘》,其词作者就是原《诗刊》主编、著名老诗人邹荻帆。3月7日上午,记者趁着和风和暖阳,来到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家属区邹老的家采访了他。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屋子。客厅里,拥挤着大小7个书柜,装满了薄厚不均的著作;临窗的一个写字台上,堆满了书稿和文具;客厅的墙上邹夫人高思永女士的山水人物画,古朴中透出雅致,拥挤中显得随和。

邹荻帆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一个以木工为业的小市民家庭,在湖北省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诗。半个世纪以来,邹老历经沧桑,却从来没有放下手中正义的笔,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如长诗《没有翅膀的人》等;邹老在下放到干校后仍坚持创作出长篇小说《颤抖的灵魂》;邹老的作品更多地呕歌人民,呕歌真理,欢呼和平,欢呼正义。

今年邹老虽然已经70多岁,可他身子骨还很硬朗,双目炯炯,满面红光,谈话十分有力,走路步履稳健。

邹老的4个儿子都已经成家,小儿子一家3口与他同住一屋。前妻去逝岳,他1990年又找了个伴儿,高思永,是人民大学教研究生的英语教授兼画家,退休后还坚持作画。邹老指着客厅东南角门框上的“鸡”、“江南水乡”几幅画,兴奋地说“那就是她的杰作”。记者问为何不见高老?他微微一笑,幽默地说“我们这是‘一家两制’。”高老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她住在家里一边照顾老人,一边习画,又不影响邹老创作,空闲了再过来陪邹老。

邹老的生活有规律。离体后,每天早晨6点起床,自己做早点,煮些鸡蛋什么的。然后出去活动,舒展筋骨,动动腰腿。每天上午是他的写作时间,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客厅里,认真创作,下午一般看报读书会朋友,晚上看看电视。

邹老有着年轻人的两大嗜好:看足球和听流行歌曲。

他对记者说自己对足球特感兴趣,逢电视上的足球赛必看,北京城内有足球赛他也去。一次在工人体育场有球赛他兴致勃勃地挤公共汽车去看,可谁知赛完后因公共汽车太拥挤,几个小年轻气得把车窗玻璃砸了,司机径直把车开到公安局,公安人员一个一个地查问,邹老自然在所难免,好在他是“老一辈”,疑点小一些,才被放了。后来他回想时还直乐:看足球看到公安局了

喜欢流行音乐,特别是韦唯、刘欢、毛阿敏等人的歌,他说这些人唱得很有感情,韦唯的《让我再看你一眼》,刘欢的《弯弯的月亮》等都挺棒,这也许与他也写过歌词有关吧!另外,邹老对彭丽媛等人唱的正统歌曲和古典音乐、意大利等国一些好的音乐也非常喜欢听。这位著名的老诗人是多么地热受生命,热受生活啊!难怪他的诗歌总充满浓浓的感情,让人读了心情荡羡。

邹老虽然离体七八年了,却从没闲过一天,总是个大忙人。他现在还是《诗刊》编委,经常接待外国作家,一些文学团体举办诗会什么的他也常应邀去看望大家,与大家从创作和生活方面沟通。

1989年美国罗克菲勒基金会曾邀请他到意大利科莫湖创作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他写了一本短诗集,在国内《人民文学》、《诗刊》等刊物上以《抗战情歌》为题发表。目前他将这些诗和一些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歌唱纯结美好友谊的短诗编为一本,准备在6月份由香港现代出版社出版。

从去年10月开始,他应重庆出版社《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编辑部之邀负责编写《中国诗卷》部分,目前已基本完成,约50万字。

邹老目前还在写一部反映抗日战争前夕年轻人的命运,苦恼和追求的长篇小说。这部叫做《苦涩的罗漫史》(上、下部)的小说以家乡湖北天门为历史背景。从1990年他就着手创作,本来初稿40余万字已写完,可严谨认真的老作家觉得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还塑造得不够理想,又重新改写。记者去采访他时,他还正伏案重新写作这部小说呢。去年作家们纷纷行动“大换笔”,学用电脑打字写作,可邹老不想换,他现在还是用手写,圆珠笔加复写纸,一式两份,免得让别人替着抄。

记者问邹老对“文人下海”持哪种看法,他神情严肃地说:“我觉得文人下海不好,会对创作有影响。作家清贫一点好,不能追求太舒适的生活。当然政府不能不管大家的生活。虽然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可不能吃不上饭,稿费是应该提高,以保障作家的生活。

当然哪些艺术家下海了我也并不反对。我对刘晓庆下海的胆量和能力就很钦佩,她干得挺不错,当然这可能也会影响了她拍片,我希望她能在自己的艺术事业上也搞得更好,有些作家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不会自理,还下海干啥?所以这只能视每个人情况而定。”

记者请邹老为刊物题词,他庄重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艺术家,我看应对社会有种责任,过去叫做‘良心’他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待一些问题。能讲真话。有真情实感,而不粉饰现实。我们现在也不讲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起码也应该与人民大众一道,同甘苦、共忧乐。这才无愧是一个现代作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