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鲁迅的原配夫人
鲁迅,是一位早有定评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恰恰是这位巨人,在其生前生后,始终与一个自称“蜗牛”的人物有关。此“蜗牛”即为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在所有叙述鲁迅一生经历的传记(包括他自传性质的种种文字)中,涉及到他与朱安女士关系一节,除了无法回避而语焉不详地提到有婚姻事实外,再无其他描述。至于朱安一生的凄苦等等,更不在文学史家与传记家们的视野之内了。众多鲁迅传记家和研究家,或许是出于维护鲁迅崇高形象和弘扬鲁迅精神的一片诚心,但也不能不说是思想方式偏颇的表现。
鲁迅与朱安成亲,决非出于他个人的意愿。他们前后相处七八年光景,始终分房而居。朱安当然知道,鲁迅并不爱她,自己也配不上他。但她有她的思维方式,她有她近于无望的追求。她对人说过:“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但总有一天能爬到墙顶上的。”
“蜗牛”与巨人是无法比拟的,但既然特定的环境,将两者阴差阳错地连在了一起,历史家与传记家们,除了不能不去正视与探究两者产生联结的种种复杂原因,并引出必要的教训外,还不能因为是巨人之旁的“蜗牛”,而忽略了她本身的存在与特定的价值。
从进入周家那天,朱就开始了默默的奉献。她在悲苦、寂寞的一生中,对周家亦可称得上有功之臣。朱安并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鲁迅事业的意义、鲁迅之于中国的价值,但她从特定的角度,对促进鲁迅事业和保卫鲁迅的事业,不自觉地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头一二十年,在鲁迅南下后十年和逝世之后,如果没有朱安的操持家务、陪伴和照料鲁老夫人,作为长子和文化战士的鲁迅,恐怕难以静心于他的事业吧!如果不是由于朱安的尽忠尽孝,鲁老夫人也很难安享晚年吧!
当然,在头一二十年中,朱安勤于服侍周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使鲁迅慢慢地对她好起来。在鲁迅来说,朱安的存在,确实也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然而,世事就是那样的微妙而悖忤。正是从自身的婚姻悲剧中,鲁迅才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严重危害,从而更加激起了他抗争的勇气,锐利了他批判的锋芒,由此,熔炼与升华成了诸多不朽的篇章。
朱安没有文化,也谈不上机敏,但她忠厚本分,识大体。鲁母去逝后,她孤苦伶仃,生活拮据,在无路可走中,曾有过变卖北平鲁迅故居藏书的想法,经许广平委托别人劝说,她还是尽心尽力地保全了鲁迅在北平的所有遗物。鲁母生前,周作人每月供给少量零用钱。老太太积攒起来,去世时把钱留给了朱安。朱安呜咽着回答,她不要这钱,“因为大先生生前从来没有要过老二的一分钱。”朱安晚年,生活异常清苦,鲁迅崇拜者们曾多次要为她捐款,但她听从了许广平的劝告,一一谢绝了。这些方面,都显示出朱安在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鲁迅的声誉。尽管她最终也并不理解鲁迅的伟大与价值。
与巨人相比,朱安确是一个小人物,但她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