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如何抢救将被淹没的三峡文物?
根据三峡库区水位175米的方案,国家文物局已查明淹没区有文物点828处。因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古生物化石地点、明清时代墓葬群正在调查统计之中,故被淹文物点的数量实际远不止这个数字。
在将被淹没的445处地下文物中,有以“大溪文化”为代表的各类古文化遗址266处,商、周、汉至唐宋古墓葬群179处;地面文物383处中,有寺庙44处,汉阙2处,典型民居109处,桥梁66处,城址、牌坊等25处,石窟、碑刻、摩崖题刻等108处,古栈道、纤道7处。
三峡工程将要淹没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且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这里的古代文化遗址和墓葬群,是整个中国考古学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985年,巫山发现距今204万年前的猿人化石,证明三峡地区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从这一地区有可能寻找到早期人类活动的奥秘。
三峡地区还是研究巴、楚、三国的重要地点。
淹没区地面建筑无名阙和丁房阙,在全国不足30处的汉阙中占了2处,其重檐结构的建筑特点,在国内汉阙中绝无仅有。这里的古代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民居楼塔、寺庙桥梁、城门城墙等,一般都依山傍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和地方建筑文化的重要实证。
三峡淹没的石窟造像和石刻,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杰作。忠县临江岩摩岩造像,开凿于盛唐时期,是三峡地区最早的佛教造像,结构准确,造形生动,是研究佛教进川路线及传播的重要资料。重庆南岸开凿的弹子石大佛是独一无二的元代佛像,在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十分珍贵。奉节瞿塘峡入口处南岸的摩崖石刻,分布在2600平方米的悬崖上,镌刻有南宋以来楷、隶、草、篆体阴刻12幅,舟行峡中,远望可读,既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又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峡淹没区尤为珍贵的还有100多处水文题刻,记录了长江上游一千多年水位的变迁,它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中著名的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它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中,是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江水枯落时才浮现水面。上面刻有自唐广德元年至20世纪初共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情况,并刻有石鱼18条。3万余字的诗词铭文,出自黄庭坚、王世贞等300多位历代名人之手,书艺绝妙,刻工精湛,因此又被誉为“水下碑林”。类似白鹤梁的水文题刻还有位于云阳城南江中的龙脊石。长约200米,宽10米,刻有自北宋以来题刻170余段。忠县南宋绍兴29年的洪水题刻,海拔158米,是长江上游有记录的水位最高、年代最早的洪水题刻。这些水文题刻,为当今长江的航运、水利工程、流域气象、城市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是长江水文研究的重要历史资料。
如何抢救被淹没文物?
按照三峡工程蓄水方案,10年后一期工程结束,库区水位达135米;二期工程7年,水位达175米。因此,三峡文物抢救的主要工作,应在10年内完成。
最近,钱伟长副主席在考察期间,就文物的抢救措施、经费、人力等问题,与文物、古建、水利等方面专家进行了细致的磋商。专家们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专家们认为,首先要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对地下文物的试掘工作,列出发掘重点。第二,每个项目都要进行科学的测试和研究,制定好方案,分层次、分等级、分期分批地进行。第三,对于古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要进行整理和收藏,除编辑出版图书画册外,还需建立一批专业性博物馆。
对于地面文物,专家们认为,凡具备条件的,应尽量采取措施就地保护。对白鹤梁枯水题刻,要修建一座长250米、宽30米、高12米的水下博物馆。其他水文题刻也需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对重庆弹子石大佛、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等地面文物,采取围堰筑堤,或加固山体等方法就地保护。对忠县石宝寨这样一类地质情况不理想的地面文物保护,还需文物专家和物理、工程方面专家共同攻关解决。
即便如此,三峡的地面文物还有相当部分需要进行搬迁,两崖大量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也需切割下来陈列展览或易地保护。古栈道、纤道等这类不可能搬迁的文物,也需取齐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原始依据。专家们强调,对必须搬迁的地面文物,一定要与库区新城的规划相结合,使新城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张飞庙等古建筑,要与山体、水面等自然景观很好地结合,以更好地保存原貌。
值得欣慰的是,文物抢救工作已受到三峡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各县市都有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其中大部分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王水福摘自10月20日《中国文化报》,作者: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