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23日
第4版
04

旅途短简

若白

壬申八月,我与小刘君出差去黄山市,旅途偶有见问感想,随笔录下,尽属片断,或日:旅途短简。

徽州

 徽州,今改为黄山市,可是一个自然人文景观都很有名的地方。明清时代所辖六邑,今辖徽州、屯溪、黄山三区及休宁、歙县、祁门、黟县的县(市),原绩溪县今归宣州市,婺源县今归江西省。

徽州山水有灵气,百里黄山景甲天下自不必说,就是绩溪、歙县、休宁一带,也是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山无险峻而茂林修竹荫蔽,水不滥汜而碧环村舍田园;金秋时节,稻浪翻金,茶园镶翠,放眼望去清心爽目。农舍簇簇更具特色,白墙灰瓦,马头高下,整洁简练,一色徽式风格,颇具历史文化的蕴涵。村头路旁时见高大的石牌坊迎面兀立,更显出古朴典雅的风韵。

徽州古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到徽州实地走走,你不能不信服它的“人杰地灵”。明清西代,徽商遍及海内外,称雄域内数百年,清人魏禧曾赞叹:“徽州富甲江南”。我觉得尤为称道的是,徽商更具眼光,他们不仅经商谋财有术,而更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而且造就了几代文化巨子,发明珠算的算学家程大位;咸丰年间首倡发行钞票的财政专家王茂荫,他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还有艺术大师黄虹宾、教学家陶行知、著名学者胡适等。查了一下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其中列名的徽州人,就不下二百多位,可以说九州之内难有与之比肩者,不解不说这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这里又使我想到徽州改名问题。徽州之名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经济的角度看,内涵要比黄山丰富得多,黄山虽风景甲绝天下,而细想毕竟只是山水风光而已,绝难包容徽州丰富的内容,改徽州市为黄山市,不免给人以浅俗之嫌。自然这是书生之见,说出来难免为权势者讥笑。

潜口民居

在去黄山的途中,有一个叫潜口的地方,被称为“古民居村落”,很有特色。一律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白墙灰瓦,开间窄而墙壁颇高,一院一院并不紧紧相连。有原来的,也有仿古新建的,有普通百姓的,也有阔人富户的。屋都不大,没有今天的人家房舍那么宽敞堂皇。但却显得小巧而紧奏。据说,这都是按照社会学家还是民俗学家的建议而保留下来的。

记得前几年发行的一套邮票上印着北京和苏州民居的图案,那式样和风格与潜口的完全不同。其实,将潜口的古民居印上去,也很别致,也颇有文化意义,不知邮票设计师们注意到没有?

潜口的古民居,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就是墙壁很高,屋檐一律向内斜着,外面的墙壁上都没有窗户。初见,使人很不理解,我还联想到鲁迅杂文中说的那没有门窗的黑房子,觉得住这样的房子,一定很不舒服。后来躺在黄山的宾馆里翻一本《徽商史话》的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与徽商的历史有关。这里的民谚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微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在明清时代徽州的男孩子从不大的年纪就离开父母闯荡江湖,经商谋生,被胡适称为“徽骆驮”的商人们常年在外,许多人几年也顾不上回趟家,家中留下的都是妻子老小,高筑墙,不向外开窗,正是为妻女老小安全计。

可见,这种建筑,也是深刻反映着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情景。

房屋向外不开窗户,采光怎么办?院内有天井。虽然光线不足,但绝不是黑房子。还有一点,屋檐向里斜,雨水流悬院内的设计,也是颇有讲究的,它正好体现了商人的心里:“肥水不落外人田。”

潜口的古民居是很有趣的,也是古微州民俗文化的反映,这里有许多值得人们研究的内容,我以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师们,是应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的。

迎客松

黄山的迎客松,是名闻遐迩的。

迎客松生长在玉屏峰的一处巨岩旁,从天都峰到玉屏峰,首先就可以看到它。迎客松并非一棵,而是不规则的一排渐次过去大小有三四棵,第一棵较粗壮,半腰间长长地伸出两股枝条,枝稍直伸到到路边,行人伸手可以够得着,其余几棵枝条没有那么长,其状与其它的黄山松没有大的区别。离开玉屏峰到北海方向的路口,也有很大一棵松,一枝高翘伸向空中,被称为“送客松”。这是到黄山才知道,以前未问其名。

这迎客松,虽是百年老树,却并不高大挺拔,似乎不象画上看见的那般伟岸,那般卓然不群。一路上看的松树多了,站在迎客松前,我竟然没有认出来,还是黄山日报社的一位朋友指点了,才注意观看了一阵,也才发现它身旁的巨石上,有一些名人的题书石刻。

其实,我觉得这迎客松大概也和某些名人一样,本来平平常常,无甚特殊,只是所处的位置略有不同,结果经好事者的竭力宣染鼓吹,便显得神秘不凡,使不知底里的人感到莫测高深,很了不得。

世上的许多迷信,也就这样造出来了,真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