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李讷怀念父亲对她的教诲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西郊的一幢公寓楼,我们在二楼敲开了一家住户的门,男主人刚把我们让进客厅,一位身材高挑、体态微胖、戴一副黑边眼镜的中年妇女闻声前来同我们握手。她,就是已故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她上身穿着一件墨绿色毛衣,下身是一条略显肥大的裤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同街道上的普遍劳动妇女的打扮差不多,但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书卷气和毛主席的某些特征。
李讷今年53岁,当记者说明来意时,女主人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不知怎么谈好,咱们还是采取聊天的方式吧。”
我们的聊天从女主人的童年生活开始,李讷说:“我是土娃娃,生在延安,吃小米山药蛋长大的,9岁进北京才知道有城市。”
外界传说在所有的子女中毛主席最疼爱这位小女儿,记者请李讷证实这一点,她说:“不!所有的孩子老人家都喜欢,只是哥哥岸英、岸青和姐姐李敏从小就送到苏联去上学,而我一直留在老人家身边,同老人家接触的机会比他们多。”
李讷回忆说,从两三岁起她就承担起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在主席紧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拉着他去散步,或者做游戏。这对她是玩,对老人家是休息,换换脑子。李讷说,父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两个难忘的记忆:一是他对待孩子象对待大人一样平等和蔼。有一次散步时,她拉着父亲去看她搭的玩具小屋,父亲说:“房子盖得不错,但盖在没有水的地方,这不对。人要吃饭喝水,要洗脸洗衣服,离不开水。”于是他跟李讷一道挖了一条小水沟,把近处的水引过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讷同父亲见面的机会少多了,一则毛主席工作繁忙,二则她自己寄住学校,一星期才回家一次。李讷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自有他关心子女的办法,这就是为她和她姐姐规定了一批课外必读的古典文史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周末一起吃饭时,毛主席就检查她们读得怎样,边吃边讲解,还鼓励大家发表不同见解。李讷说:“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对历史着了迷,最后放弃了攻读理科的初衷,选择了历史专业。”
1959年李讷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毛主席对她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告诫李讷要力戒高干子弟常有的骄娇二气,在生活上和行动上要与普通学生完全一样,不许特殊化。在思想感情上,毛主席要求李讷跟同学完全打成一片,不能翘尾巴。李讷说,生活上她不怕苦,因为父亲从小就言传身教,培养她勤俭朴素的作风。常常叫炊事员做小米饭、红薯饭给子女吃。事实上,她在北大学习的5年间,始终是跟几个同学合住一间卧室,天天在学生食堂吃大锅饭,同大家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体力劳动。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同学们都不知道她就是他们崇敬的毛主席的女儿。
毛主席很喜欢李讷。李讷小时候,毛主席常抱起她轻拍后背:娃娃,我的好娃娃。3年自然灾害时的一个星期六,卫士提醒毛主席:“主席,李讷回家了,一起吃顿饭吧?”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说“嗯,那好,那好。”饭菜摆上桌。李讷正在同父亲谈话。她委婉地说: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叫。毛主席轻声细语地说: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相信共产党
在毛主席百岁寿辰前夕,李讷怀念老人家的教诲,感触良深。她说,父亲把她培养成了一个热爱劳动、生活简朴、意志坚强的普通劳动者,这使她日后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时,总能以普通人的心态对待一切,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李讷一家三口,过着极其平凡的普通人生活。丈夫王景清是陕北人,12岁起就在延安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曾长期当过刘少奇的警卫,后来担任一个军分区的副参谋长,现已离休。他憨厚朴实,勤劳能干,对李讷关怀体贴。他喜欢书画,写得一手好字。儿子王效芝在大学攻读国际贸易。李讷本人在某机关工作,因身体不好,长期在家养病。
李讷一家不久前刚搬进这套四居单元房,居住条件比以前大为改善,全家感到很满足。李讷不愿谈论她家的经济情况,但看得出她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客厅内陈设极简单:一架彩电,一套普通沙发,窗台上放着一个小鱼缸,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的全身生活照片和一张王景清模仿毛泽东字体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条幅,没有任何摆设或收藏品,也没有地毯,但过得安定、和睦、幸福。 (摘自《世界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