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1月04日
第3版
03

今年的物价

今年,物价铁定要涨,且10%打不住。

什么事让经济学家一解释就特复杂特有理论,他们怎么说呢?

按照经济学常识(才仅仅是常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来自三方面,其一是需求拉动:当购买商品的货币超过了可供购买的商品货源时,钱多物少,物稀便贵,物价必涨——可是,我们到街上遛遛,如今世界上究竟是买者求卖者还是相反?当然是我们买者更牛气些!所以,这一涨价因素气不壮。

其二是成本推动:如果生产商品的投入增加了,价格必涨,谁也不会做亏本买卖——这话有理,比如我是造桌子的,木头涨价了,桌子能不涨吗?可木头凭什么涨了?咱国和谁打仗了木头都军需了?没有呀,别蒙咱,咱再去找别家,不行,咱再去找别家,总有那不涨或涨的不多的木头。所以,这一涨价因素理不硬。

其三是结构变动:主要是政府为了理顺计划体制形成的不合理价格而调整某些商品价格(降价也是调整,可你明说过政府宣布降低吗?)——现今政府能够控制的商品价格有限,提若干商品的价格,怎么整个商品价格水平楞涨?所以,这一涨价因素不幸也情不合。

这物价里面的事儿弄不清也罢。但有一条是众人都认的,就是那“三动”的头一个:需求大于供给。

谁需求得了?政府。比如去年,原计划银行放贷控制在3800亿元,结果没搂住劲,放了4200亿元。这信贷拿出去盖房子,自然要拱得钢材水泥木头涨价,其中还有40%的钱要买吃穿用(盖房子的工人总得吃饭),于是连带又拽着消费品涨价。还有更直接的:原计划货币发行1000亿元,后看看不行,农民兄弟不能老拿白条吧,三角债不能总欠着吧。于是计划改为1500亿元,最后可能达1600亿元到1800亿元。

需求的加大是由于政府思路的改变。自1988年夏天闯物价关未果,加上“六·四”事件,政府开始刻意追求稳定,公开的说法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宁肯慢一些,也不要大起大落。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高速起飞渐成热态,去年中宏观调控一番,热速稍降。现在人们耳畔反复回荡的声音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

中共中央目前的思路似乎是,为了尽量加快,宁愿走一条起伏跳跃的道路。这不仅表现在把发展速度提高,同时更表现在明年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改革是要成本的,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改革与发展不能兼得”。比如外贸体制改革,过去国内市场吃紧,往往用外汇进些物件堵口;而今年外贸企业上缴取消,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中央获得外汇便不那么安稳了,而且,国家外汇储备已从去年初的约20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这样,一旦需要,国家便不那么得心应手了。

这样看来,今年物价上扬似乎难以避免了。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经济发展快了,改革成功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物价就是在市场的各种说得清和说不清的因素中通过涨价(极少有降价的,涨得少的便是降价)来找自己的位置的,来形成比价体系的,来催着大家干活的,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去年10月在郑州攒郭富城演唱会的几位先生,把价码定得高高的想多赚几文,结果没人买,只得作罢——需求(包括精神需求)未到,别瞎费劲。物价不是自己想翻跟头就翻得了的。

因此,物价这厮,连国家都管不好(过去想管来着,结果管得大家买东西净排队),咱操啥心?只要咱年轻,咱有技术,咱不惜力,跟上大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咱就不怕物价闹事。

也有那没有竞争力的老人和残疾人。前者应吃自己年轻时的积累,后者应有社会保障。

我怕涨价,怕也没用。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