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李竹娥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1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制度70多年实践的总结,它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体制的保证。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计划经济过去被看作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是要取代商品经济的。随着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商品经济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具有生命力。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所不能逾越的经济的历史形式,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因势利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就自觉地注意发展商品经济,遵循经济规律搞建设,经历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转变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铺平了道路。资本主义利用商品经济创造了一个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也利用商品经济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国家、企业、劳动者各自不同积极性的发挥,实现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一句话,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解决经济建设中深层次的问题找到了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遇到不少一直解决不了的难题,诸如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社会分配不公等都属于深层次的难题。究其原因,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国家统包统分、资源无偿使用、企业躺在国家怀抱里、劳动者心安理得端着“铁饭碗”、人才不能自由流动,等等,势必带来劳动者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企业压力不大、动力不足,国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整个经济机体功能不全、运转不灵。前苏东的制度转变无疑与这种体制失灵密切相关。为不蹈前车之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必由之路。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向世界开放敞开了大门。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正愈来愈甚地作为一个整体而运转,国际间相互依赖关系正日益增长。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方式,我们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才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经济联系,才能有效地利用世界市场、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使外部条件和力量为我所用,也能把我国推向世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