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腐败
袁方
乍看之下,亲子之情与腐败堕落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一个属情感范畴,另一个则属法律、道德范畴。但是,仔细追究,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不管你是皇帝老子还是乡野村夫,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既是人生父母养的,自然也就有兄弟姐妹七大姨八大姑什么的。总之,有众多的东西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自然也不例外。南宋时,朱熹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为官,级别相当高,以今天的标准,肯定在“高干”之列。一日,随其一同生活的母亲抱怨说官仓供应的大米太粗糙不好吃,提出要吃福建建宁出产的精米。依常理,朱老太太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要吃的毕竟还是大米,而非鱼翅燕窝生猛海鲜之类的珍馐美味;同样,按朱熹当时的“干部级别”,要满足老母的愿望,也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我们曾经有一阵子把朱熹作为“反面典型”批得狗血喷头,使朱熹在坟里也不得安生,但实际上朱熹却的确是个颇具“忧患意识”的“爱国人士”,加上他平日为人节俭,认为吃饭就是为了饱肚充饥;更重要的是,他想着国家偏安一隅,金人时刻都有挥兵南犯的可能,此刻更不能贪图口福而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慈母,尽管在亲情与道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却不能对母亲开一次“当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讲座。在这“两难”之际,他写了一首诗呈给母亲: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好在朱母深明大义,十分理解儿子的一片苦心、忠心、孝心,看后便释然,不再提吃精米的事。朱熹也就从尴尬的“两难境况”中摆脱了。
如果说朱母想吃精米便是搞腐败,似乎有些小题大作,但是从“朱熹劝母”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惩治腐败,搞廉政建设,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是一次考验,而对于领导干部的亲人们,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而亲子之情,无疑在“礼义”中占踞着绝对重要的地位。旧时人们供奉的“天地君亲师”中,“天、地、君、师”人们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功利的考虑,到了特定的情境下,人们可以改“天”换“地”,可以将皇帝从宝座上掀翻而改朝换代,可以将“师”斥为“臭老九”而踏烂“师道尊严”,唯有“亲”是想摔也摔不掉,想躲也躲不开,因为在“亲”背后的东西太沉重,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们的许多干部,也许可以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抵挡八面来风,但是,一旦“风”从枕边吹来,从父母高堂那儿刮来,从娇儿爱女那儿飘来,他们便支持不住而败下阵来了。有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无法逾越“亲情”这一关,而将党纪国法、人民的利益置于不顾,陷入了腐败的泥淖!
所以,我们搞廉政建设、惩治腐败,除了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搞好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之外,如何处理好“亲子之情”,抵御来自亲人方面的压力、诱惑,也是绝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