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出路
王成祥
改革开放发展到现阶段,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市场在理论上已确定无凝,但在实践操作中却进退两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效益明显偏低。其原因不外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宏观上竞争环境不平等,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这得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去实现;微观上企业内部生产力系统诸因素矛盾突出,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当前深化改革应着眼于生产力因素的调整,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方式。
探索并建立多元素的产业结构,加快内部经营机制转换,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国有大中型企业受旧的经济体制延续,普遍是单一的产业结构形式,产品单一,技术结构单一,经营渠道单一,生产设备单一,观念单一。企业进行深层改革,应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要任务,要在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允许内部选择和创造各种经营形式;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基础上,企业也可以实行小范围的个人经营,逐级承包,转让设备、设施、原料,为各类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产业经营层,为企业经营向外发展创造条件,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应加强对分割承包宏观管理,利用国家法律、企业的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全方位经营生产,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继续调整生产系统层次之间的矛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目前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亏损增多严重,分配上误工误时严重,高工时,低效益,高收入;表现在生产上,原料紧缺,产品积压,投资量大,资金周转慢,次数减少;表现在结构上,高投资,高产品,低价格,高投入,低产品,低价格,企业生产无效益。这种生产力系统层次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经济结构现代化的主要阻碍,也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打破一切不合理的禁锢,开辟更多的转移途径,扩大空间,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首先,企业决策者必须把培养员工的宏观意识,质量意识,市场观念,当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向技术、向管理、向信息要效益;其次,把企业内部生产与企业外部营销系统之间的运行看成是同等的经营和发展基础,使之纳入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体系,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首先要考虑到营销渠道是否畅通。并积极吸收那些效益高、投资少、转产快,对企业的拳头产品连带效应强的产业发展。
(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理论部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