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来自陕北老区的报道——
农民进城打“面的”
坐车打“面的”,路旁“招手停”,这已不是都市人独有的优越。地处陕北老区的富县,农民进城打“面的”,乘“吉普”,已是今日司空见惯的事。
富县地处延安地区南部,境内公路如网。但两年前仅有三四辆国营班车定线定时运营,10多万居住在山旮旯的农民群众每有事要到县城,也只能是“村口等半天,过来一溜烟,想搭方便车,递烟陪笑脸”。这种状况制约着山里人的日常生活和与外县的交往。
从去年开始,县城里几个脑子灵光又敢闯的小伙子把北京“香山”牌面包车开到县城跑客运,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收益。于是,一些人也把目光盯在跑出租这条“黄金”道上。他们上天(津)下河(河南)人川(四川),先后购回“三峰”、“少林”、“华西”等令山里人新鲜的旅行面包车,一时闹红了西包,三宜两条国道。还有一批被单位退下来的六七成新的“大屁股吉普”、“铁壳212”也加入了客运车队。
这些“面的”、“招手停”的出现,改变了山里人的交通状况和生活,村民要想出外,路口一站,一会儿就坐上了车。家中婚丧嫁娶用车,路上一拦定下日子,无需定金,到时车准开到家门口。特别是逢城乡集日赶场,这出租车便成了最热的营生,山里人把货带到集上卖个痛快;城里人把俏品拉到村口农家销个利索。出租车如同架起的一座桥,把老区人民和“现代文明”的距离缩短了。 (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