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抢购原棉再起烽烟
近年来,西北地区纺织企业原棉紧缺现象,已经引起国务院和纺织行业的关注和忧虑。据笔者日前了解,陕西纺织工业公司所辖13家棉纺织厂,全年所需原棉200多万担,目前落实到位的却仅仅只有40万担左右,约占全年用棉的20%。
西北某大型纺织企业全年所需原棉15万担,而国家按计划内分配原棉却仅仅只有4万担,且这4万担原棉,又因运输等问题,至今尚未兑现。咸阳某棉纺织厂,刚刚步入1994年,该厂厂长就在职代会上明确表态,因原棉吃紧,工厂将关掉1/3机台,对30%的职工实行厂内待业,待业期间每人每月发50元的生活费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国有棉纺织企业,不得不把原棉问题作为企业眼下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他们招贤纳士,雇请能人,分兵八路,拓展渠道,疏通关系,想方设法抢购原棉,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原棉是国家统配物资,采购谈何容易。前不久,西北几个棉纺织厂,曾派员赴某地采购原棉,原棉进厂,同时搭配葡萄干20吨左右也随之到厂。问其缘由,答日:不要葡萄干,人家不给棉花。
分析原棉供应紧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去年棉花种植面种减少,棉花减产。以我省为例,去年落实棉田种植面积140多万亩,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实际保留面积却只有125万亩,比上年减少83万亩,是近几年棉田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年。棉花播种后,长期低温寡照,苗期长势较差,加之棉铃虫特大暴发,对棉花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全省棉区总产量还不到100万担,就是全部收购上来,还不足省内13家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全年所需原棉的1/2。
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盛也值得考虑。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从业人数已高达759万人,拥有纱锭4700万枚,已经趋于高度饱和状态。而同时西北内陆地区乡镇企业开始起步,一些县办、乡办、村办纺织企业,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和成长。这些小厂,又多在产棉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又能奈何?
当然,若要解决原棉供应紧缺问题,一是要提高棉农种棉务棉的积极性,鼓励棉农多种棉种好棉。在这方面,国家已有了新举措,那就是自去年9月份起,将标准级皮辊棉每担收购价格由过去的300元提高到330元。与此同时,我省还作出规定,从1993年9月起,按各县实际上调棉花的数量,由省财政厅给产棉县政府每担再补贴5元棉花奖励扶持费。同时,严格兑现棉花奖售政策,除柴油继续兑现差价外,化肥改为兑现实物,即每交售一担棉花,兑现柴油差款2.5元,平价优质化肥35公斤,并向棉农保证收购棉花不打白条。二是整个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心须下大决心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即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的棉纺织产品出口;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企业积极引进外资或联合或兼并,更新设备,推进技术进步;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业的补充;国家进一步加强全国一盘棋的宏观调控,严格限制各省区纺织生产能力的盲目发展。
在国家不放开棉花市场的前提下,企业之间的原棉抢购,是不正常的,是纺织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竞争。遵纪守法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不是竞争不过小企业,而是要受国家政策的约束无法去争,其结果受害的不仅是大中型企业,而是国家利益。
(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