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美研究员提出新论点
彗星撞地球带来生命
美国研究员相信,小行星和彗星在数十亿年前多次撞击地球,使冰封的海洋间歇地溶解,其结果是第一批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地球上出现。
这个新理论跟另一条广为接纳的理论完全相反。旧理论认为,早期的地球,大气中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困住地球热力,使海洋不会结冰。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辩论为何早期的地球没有变成永久冰封的行星。研究发现,假使初期地球的大气层跟今天的一样,只是太阳的光热比今天低几个百分点,地球的气温便会冷至摄氏零下40度,引起海洋冰封;而太阳进化的研究已发现,年轻时的太阳,光热度要比今天低两至三成。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科学家提出了早期地球的大气充满二氧化碳的理论,然而反对者质疑,若大气中充满二氧化碳,有机物质就不可能在地球上合成,生物怎可能出现呢?
巴德和米勒提出的新理论是,早期地球海洋冰封300米深,期间有不少直径约有9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溶解海洋冰封的表面。连串的撞击,使海洋多次溶了又结冰。这种结冰溶解循环过程,为生命的出现担当了重要角色,因为他把小行星和彗星带来的物质困在冰下,不致流散在大气中被摧毁,使这些物质有机会合成为有机物质。(编译自美《时代》)